被压制的未来名臣
练子宁、周是修等人,于建文朝表现耀眼,但不得大用。笔者将他们归结为“供职”。意即,他们作为低级官员,不能参与重大决策。
在建文朝壬午殉难的长长名单里,他们随处可见。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练子宁、周是修。不过,作为整体来看,中低级官员,大部都马前迎降,其中解缙、胡广、杨士奇、杨荣等人都成为永乐以后几朝重臣。
尽于本职、反对齐黄,成为练子宁、周是修等人在建文朝的两大主要行迹。齐黄谋国不臧,削藩、战事亦不甚顺利。二人又独揽大权、压制言路,用人亦独断专行——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便造成极大的反弹。
建文末期,朝廷爆发了一场政争:
太宗文皇帝靖内难之师已渡淮,在廷公卿仓惶失措,坦行甫与衡府纪善周是修上书论大计,指斥用事者误国。书下廷臣,及两人议,用事者怒,盛气以诟两人,两人屹不为动。左副都御史练安言:“国事至此,尚不容言者乎?顾所论吾过,有即改,无则加勉。”诟者愧而止。
本传的传主是靖江王府直史萧用道。他本人并未殉难。这段政争,也多见于练子宁、周是修传记,以及其他建文史籍中,内容均大致等同。至今读来,其剑拔弩张、针锋相对之气,仍真实可感。
从此处亦可窥见建文朝中绝非一团和气,亦非简单的文武之争。即在文臣之中,也是“问题成堆”。派系、层次之分野和竞合,绝非泛泛。前述齐黄之去位,差可视为朱棣兵威和朝中政争双重作用之结果。
练子宁、周是修和萧用道发起的这一场政争,矛头指向的“用事者”为谁,值得揣摩。如前所述,此时方孝孺似乎是“用事者”。不过,方孝孺素与周是修交好,“误国”者又非方氏。笔者推测仍是齐黄。齐黄虽然去位募兵,恐怕仍不时往还朝廷。史料不足,留以存疑。
“用事者”虽然不能完全被证明是方孝孺还是齐黄,但这场政争表明建文朝内部的倾轧和斗争,则是无可怀疑的。它足以解释,为何建文朝覆亡之时,中低级官员大面积投向朱棣,并未殉难。
推其缘由,解缙、杨士奇、杨荣、胡广等中低级文官,饱受齐黄柄国之压抑,于建文朝缺乏归属感,满腔抱负难以施展。在建文朝时期,他们能做的只是“供职”而已,建言献策甚至都遭压制。
“三杨”中有两位被齐、黄压制
建文朝覆亡之时,解缙、胡广、周是修、杨士奇相约殉国,最终只有周是修践诺。这件事在杨士奇、胡广、解缙的人生中均留下重要痕迹,广为人知。它表明:中低级文官中,除了少数以忠义自勉者外,均不甚留恋建文朝。他们投向燕王,谋求新朝能有一番作为,这番心曲,已不待言了。
至此,我们完成了对建文朝人事的论述。建文朝的人事,相比于靖难战事,更深刻直接地影响到了建文改制。不过,建文朝的人事,又确与靖难战事密不可分。因此,若谓建文改制因人事变动,而间接为靖难战事所影响,是可以成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