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39年,大明嘉靖十八年,阴历三月十二日,湖北安陆纯德山(今湖北钟祥市松林山)。

三十三岁的嘉靖皇帝驻马纯德山,沉默地望着山下那片他曾经无比熟悉,并曾笃定地以为自己会在其间生活一辈子的土地。

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离开安陆十八年,这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家乡。

在皇帝的身后,跟随着他的一班重臣。领头的五人,有开国功臣郭英之后武定侯郭勋,永乐名将朱能之后成国公朱希忠,当年亲身迎护小皇上入京的京山侯崔元,首辅大学士夏言,和礼部尚书严嵩。

若干年后,这五人当中只有两人可以得到善终:朱希忠和崔元。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贯彻始终地对于嘉靖皇帝绝对的“恭谨”。

唯恭谨者得善终。

其实严嵩也特别恭谨,但最终还是被皇上抛弃了,因为有道士告诉迷信的皇上,老天对严嵩的存在好像不怎么高兴——当然这是后话。

至于其他两位,郭勋将被囚死,夏言就更惨,直接西市问斩。有明一代处死官员无数,曾为首辅而公开问斩者,却很少。

郭勋是贪腐加桀骜;夏言则官声很好,史书称为能臣,他只是小有“桀骜”,比如,居然敢语带讥讽地拒绝戴上皇帝送给他的带有“修道”意味的“香叶冠”,说那不是朝臣应该戴的玩意儿。要知道,那帽子可是皇上亲手做的。

桀骜者死。即使在夏言被杀多年之后,皇上提起当年“受辱”,依然咬牙切齿。

这正体现了嘉靖皇帝在明代君王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记仇。这个特点,当年满朝文武迎接他进京的时候,可能谁都没有想到。

为什么聪明绝顶的嘉靖学不会做一个好皇帝?

公元1521年,有明一朝出了名的胡闹皇帝武宗朱厚照突然驾崩,身后没有留下子嗣,远在安陆过着平静生活的朱厚熜,突然之间成了帝国的继承人。这既可以说是“伦序当立”,也可以说是当时权倾天下的首辅杨廷和认真选择的结果:杨首辅对十三岁丧父却能在母亲帮助下把安陆王府管理得井井有条、饱读诗书博闻强记的朱厚熜,有着相当良好的印象。

杨首辅把小皇帝接进京城的时候,对未来当有着无尽的期许。胡闹的武宗龙驭上宾了,新皇帝聪明而端正,正可开创新的“盛世”。也许正是这过度的期许,使得聪明一世的杨廷和犯下了他一生几乎是唯一的、然而却是致命的错误,从而引发了明代有名的“大礼议之争”。

这一争,竟是十八年,是杨首辅绝对不可能预料到的。

简单地说,所谓大礼议之争,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阶段。第一个阶段,争的是小皇帝要不要认已故的孝宗皇帝为父;第二个阶段,争的是小皇帝已故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能不能在太庙祭祀中享有皇帝身份。

第一阶段,小皇帝在理,虽然他一开始是极少数派:毕竟,无论从法理还是伦理上,小皇帝都没有一定要认大伯父为父亲的必要。经过几年的斗争,他最终赢得了这一阶段斗争的胜利,也赢得了多数史家的同情。

后世多有人责备杨廷和,说他一世能臣,怎么可能犯下如此低级错误,以对小皇帝的无理要求开启漫长的朝廷斗争。其实杨首辅虽然聪明绝顶,到底也还是人。他有一道感情的坎儿过不去,就是对逝去多年的孝宗皇帝的感怀与忠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