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路大军:通漠道(资治通鉴记为“通汉道”)
并州都督、英国公李世勣为行军总管(总指挥),代州都督、邹国公张公瑾和岷州都督高甑生为副总管(副总指挥),主要任务是率领主力大军直攻东突厥心腹重地,一举歼灭突厥主力。
李世勣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追随瓦岗寨的翟让起兵,后来追随李密。李密败亡后,在魏征的劝说下归降大唐。之后参加了东征王世充的战争,并夺取了武牢关,为最后的大获全胜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记载当大军回长安报捷的时候,只有唐太宗和李世勣被特许穿金甲入城。
李世勣还参加了讨伐徐圆朗、平定辅公佑,但在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中立。之后李世勣常年驻守边境,并担任晋王李治(即唐高宗)的长史,为他后来的政治选择埋下了伏笔。贞观后期,李世勣的战功可谓举朝第一,是贞观三大名将之首。
唐高宗继位后,李勣受到长孙无忌的排挤,基本在京师闲居。但后来在“废王立武”事件中,李勣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李勣更是受尽荣华富贵。就连多年不来往的姐姐,武则天都要亲自去探望。
总章元年(668年),李勣作为总指挥灭亡了高句丽,为自己辉煌的军事生涯画上了句号。总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陪葬昭陵。唐高宗亲自为他送葬,坟墓则是按照汉朝卫霍故事,仿照阴山、铁山和乌德革建山修建。
张公瑾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是王世充的部下,后来追随唐太宗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前,张公瑾用一句:“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打消了唐太宗的疑虑。玄武门之变中,张公瑾以一己之力将东宫几千人马挡在玄武门之外,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贞观时期,张公瑾出任代州都督,负责防守突厥。他在贞观三年向唐太宗提出讨伐东突厥的六条理由,最终促使唐太宗下了开战的决心。贞观六年(632年),张公瑾病逝于任上,陪葬昭陵。
高甑生
早年是秦王府武将,曾于尉迟敬德一起生擒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后来在征讨吐谷浑的时候,高甑生因为违反军纪被李靖处罚。他便怀恨在心,诬陷李靖谋反。唐太宗查明真相之后,将高甑生流放。之后的事迹再无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