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个口头禅是:照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么,为什么是一亩三分地,而不是两亩、三亩地呢?
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源自清朝皇帝。清朝时,住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老爷,为了了解农时,熟悉节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便在中南海划出了一块地,每年以演试亲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改用。这块地恰好一亩三分,于是人们便把它推而广之,称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为“一亩三分地”。
至于为什么是一亩三分,这都是有讲究的。古人把数字一、三、五、七、九归为阳数,皇上九五之尊之身肯定属阳,皇上要亲耕但又不能太劳累。所以就取阳数的一和三来表示一下,这就形成了“一亩三分地”。
关于一亩三分地,还有两种说法:
1、当时的中国一共划分了十三个行政区,所以,就取了“一”和“三”来作为“耤田”面积。所谓“耤田”,在《史记》中又叫做“籍田”,在明清以后,才被称作“耤田”,其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皇土,农民所耕之地,其实,都是向皇家借的。
2、“一亩三分地”和二月二龙抬头有关,这个节日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皇婚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人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在二月初二这天,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来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