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霉菌(Spinellus fusiger)感染的血红小菇(Mycena haematopus),很有艺术感
“研究小菇属,从小姑娘变成老太太都研究不完”,那么,去哪可以一睹血红小菇的真容呢?
喜欢长在阔叶树腐木上的血红小菇其实是个世界广布种,在欧洲、北美、南美和东亚都有分布。在我国,血红小菇常见于东北地区,7月底到8月末都能在林子里看见它们小巧的淡红色身影。虽然根据《中国食用菌名录》的记载,血红小菇可以食用。但在一些网站和论文中,对血红小菇的描述也有说“食用性不明”的。秉持“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那就是不行”的道理。笔者并不建议食用血红小菇。
想要对血红小菇有进一步了解,还得查查它的家世——小菇属。
小菇属的蘑菇可谓名副其实,它们体型一般都比较小,种类繁多,在“真菌索引”(Index Fungorum)网站中目前有2317条记录。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每年都还在新增。因此,著名的菌物分类学家图力古尔教授曾说:“研究小菇属,从小姑娘变成了老太太,都研究不完。”
在小菇属中,有一种和血红小菇亲缘关系很近的种,叫做乳足小菇(Mycena galopus),在我国比较少见。它有着褐色的菌盖,也喜欢长在腐木上。受伤之后,其菌柄会分泌出白色的汁液,非常有趣。
乳足小菇(Mycena galopus),从照片看菌褶也会出乳汁呀
还有一种小菇叫做血色小菇(M. sanguinolenta),从名字就能看出它和“血红小菇”的关系匪浅,它和血红小菇的宏观形态非常像,受伤之后也会流出红色汁液。
血色小菇(M. sanguinolenta),菌褶边缘带有黑边
有些蘑菇不变色,都对不起自己受的伤
除了会流血的“血红小菇”,蘑菇中也有许多受伤之后会变色的种类,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见手青”,这是一类在受伤之后菌肉会变成青色的牛肝菌,味道非常好,在我国的云南非常受欢迎。但它们往往含有致幻毒素,食用不当能看见小人。
双色牛肝菌(Boletus bicolor),“见手青”的一种,切开之后菌肉变青色
除此之外,剧毒蘑菇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也是名声在外。它的菌肉和菌褶受伤后都会变成红色,和老百姓经常采食的稀褶红菇(R. nigricans)、密褶红菇(R. densifolia)非常相似(这两种蘑菇可能也含有胃肠炎型毒素,有中毒的报道,参看《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很难从形态上区分开。亚稀褶红菇这种剧毒蘑菇曾在贵州、广西、福建等地导致94人中毒,死亡23人。
从左至右依次为剧毒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稀褶红菇(R. nigricans)、密褶红菇(R. densifolia)
再如卷边桩菇(Paxillus involutus),它在切开之后菌肉会变成暗褐色,《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一书认为含有慢性毒素,虽然在一些地区也被报道认为可食用。
桩菇(Paxillus sp.),切开之后菌肉变褐色,不建议食用
俗话说,“食菌不规范,全村来吃饭”。进入夏季,食菌爱好者又将面临吃菌的“生死存亡”时刻。为延长个人品尝世间美味的时间,还是建议大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野生菌,安全地享受自然的馈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