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幺洞幺,我是洞拐。”
“洞幺听到,洞拐请讲。”
在《士兵突击》《火蓝刀锋》等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我们时常能够听到这种颇具特色的军语数字交流方式。仔细想来,我们在校园军训或者参兵入伍时,一定经历过齐步走训练,那时的教官们大多不会喊“一二一”的训练口令,而是“幺二幺”。很多年轻朋友都曾为此感到困惑,为什么教官要采用这样的读音来表达数字呢?这种读音方式有何讲究?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西方《圣经》有一个巴别塔的故事,上帝为了阻止人们成功修造通天的巴别塔,创造了不同的语言,使人们的话语彼此不通,以搅乱统一行动。
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语言各具特色,有的语言学家称现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为七大方言(也有八大方言的说法)。而根据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文字概况》,其中将我国方言分为十种,包括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徽方言、平话土话。此外,各个方言区又有衍生的次方言。如此多的方言,也像巴别塔的故事一样,致使有的地区相邻村落间也相互听不懂对方的讲话内容。
军语是部队里的规范用语,也就是军队里的“普通话”。我军参军入伍的士兵们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因此,同一军营里方言混杂的现象非常普遍。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毛主席曾自嘲:“这口韶山腔,一辈子也改不了喽!”幸而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陈赓、黄克诚等人也都是湘籍人士,因此,实际与将领相互沟通还较为方便。但在普通兵营里,士兵的实际来源地更加复杂,所操口音也各具特色,这对大家相互沟通有一定影响。诸种方言口音多相去甚远,而有的方言本身就有些发音极易混淆的字词,如在粤语里的1、2、3、4、5、6、7、8、9,大概读成“牙、医、扯、诗、无、漏、洽、巴、沟”,其中粤语的2与普通话的1发音很接近,而5与9易混,1与7的读音也相近,还有一首粤语绕口令称为《1和7》(可尝试用粤语读一下):
1是1,7是7,17是17。
17倒过来,便是71。
71去掉1,变成1个7。
17去掉7,剩下1个1。
7后加个7,变成77。
77倒过来,仍是77。
数字往往是传递情报中最为关键的信息,方位、坐标、距离参数都离不开数字。试想在与敌人交战的状态下,整个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如果因为误听数字,致使交流情报出现误差或障碍,将7点进攻听成1点进攻,或将前进6公里误听成前进9公里,很可能给整支部队带来毁灭性打击。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曾命令方先觉领导的第十军坚守衡阳7日,然而,命令却被误传成47日,面对拥有重武器装备且兵力数倍于己的日军的疯狂进攻,方先觉所率第十军弹尽粮绝,唯有凭借惊人的意志坚守不退,最终谱写了悲壮的英雄战歌。
方先觉
抗美援朝时,志愿军沟通时还曾因数字口音问题,闹出一次乌龙事件。1950年11月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准备向云山发起总攻,操湖南口音的军长吴信泉曾致电负责主攻116师指挥作战,并直接将电话打到负责猛攻的346团,团长李刚已赴师部,由团政委任奇智接听。以下为对话内容:
吴信泉:“喂!346团嘛,你谁?叫你们团长接电话。”
任奇智:“我是任奇智,我们团长去师里了!”
吴信泉:“前边山上敌人似乎有退却征兆,你们要加强观察,要……”(吴信泉过度劳累以致嗓音沙哑,任奇智难以辨别)
任奇智:“你是谁呀?”
吴信泉:“我是61。”(当时军首长都以数字代号保密身份)
任奇智:“什么?你是鲁艺(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学校下设文工团)?现在部队马上就要向云山冲锋了,你们这些文化人跑火线上来干什么……”
吴信泉:“我是军长,叫李刚回来后立刻向我报告”。
这次乌龙事件也被吴信泉军长写进了回忆录中,可见口音确实会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们沟通,因此规范数字军语也更有必要。
我军数字军语的起源无从可考,然而,据对红军老战士的走访调查发现,至少在红军时期,数字军语已得到广泛运用。我军军语惯于将1、2、3、4、5、6、7、8、9、0读成幺、两、三、四、五、六、拐、八、勾、洞。可见最易混淆的数字主要在1、2、7、9、0之中,这些数字还有个共同特点——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所造成的后果,即无法发出较大声音,在噪声干扰较为强烈的战场上,通讯兵使用电子通讯设备进行情报交流时,话筒对这些数字的实际增音效果并不明显,可能会使影响信息准确性,因此,这一数字变读更为洪亮清晰,符合实际需要。
上甘岭597.9高地坑道用功勋步话机
此外,在使用幺、两、拐、勾、洞这几个数字的读音时,还需要注意四个事项。首先,军事领域的实际运用过程里,一般不用幺、两、拐、勾、洞组合形成数词,如165师,可以读成“幺六五”师,但不能读成“幺百六十五”师。其次,这些军用数词也不能带量词,如“一碗水端平”不能说成“幺碗水端平”,“九头牛也拉不回来”若是说成“勾头牛也拉不回来”则显得不伦不类。再者,幺、两、拐、勾、洞这些军用数词只限于口语之中,不能用在书面语里。最后,军语数字有时可以与常用数字相混用,如曾经的苏27战斗机就曾被很多退役空军称为“苏两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