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白天会打盹,有些人却无论如何也睡不着。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对于会在白天小睡的人来说,其小睡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基因调控。该研究发表于《自然—通讯》。
这项新研究是类似研究中规模最大的。MGH团队联合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和其他几个研究机构,确定了几十个控制白天小睡倾向的基因区域。他们还发现了打盹习惯与心脏代谢健康有关的初步证据。
MGH基因组医学中心的Hassan Saeed Dashti和哈佛医学院(HMS)医学生Iyas Daghlas是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他们表示,“白天打盹是有争议的”。
Dashti指出,一些国家白天小睡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如西班牙,但现在该国不再鼓励这种习惯。
与此同时,美国一些公司现在开始提倡午睡,并以此作为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方式。
“重要的是厘清导致人们午睡的生物途径。”
此前,MGH 的论文通讯作者Richa Saxena及其同事利用大量基因和生活方式信息数据研究了睡眠的其他方面。值得注意的是,Saxena研究小组已经确定了与睡眠持续时间、失眠和早起或“夜猫子”相关的基因。
为更好地了解午睡背后的遗传学机理,Saxena研究小组和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穆尔西亚大学生理学系的Marta Garaulet,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包括快速扫描大量人群的全套DNA或基因组。GWAS的目标是识别与特定疾病或习惯相关的基因变异。
在这项新研究中,MGH研究人员与合作者使用了英国生物库的数据,其中包括452633人的基因信息。
所有参与者都被问到他们是否在白天午睡,答案分为“从不/很少”“有时”或“经常”。
GWAS在上述参与者的基因组中确定了123个与白天小睡相关的区域。
此外,一部分参与者还佩戴了运动监测仪,后者提供了白天久坐行为的数据,以此作为小睡的指标。这一客观数据表明,参与者关于午睡的自我报告是准确的。
该研究的其他几个特点支持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比如,研究人员在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收集的541333人的基因组分析中,再次证明了他们的结论。而且,在GWAS识别出的小睡区域及附近,有相当数量的基因在此前的研究中已经表明在睡眠中起作用。
深入挖掘数据后,研究小组发现了至少3种促进小睡的潜在机制:睡眠倾向机制,即有些人比其他人需要更多的睡眠;睡眠中断机制,即白天小睡有助于弥补晚上睡眠质量差的问题;早起机制,即早起的人可能会通过小睡来“补”觉。
“这告诉我们,白天小睡是由生理因素驱动的,而不仅仅是一种环境或行为选择。”Dashti说。其中一些促进小睡的机制与心脏代谢健康问题有关,如腰围过大和血压升高,但这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
“未来的工作可能有助于为午睡制定个性化建议。”Garaulet说。
此外,一些与午睡有关的基因变异与一种名为orexin的神经肽信号传导有关,后者在清醒中起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