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一位年轻的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候选人——休·埃弗雷特三世(Hugh Everett III)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想法:存在着另一个平行的宇宙,就像我们存在的宇宙一样。
“在那个平行宇宙中,战争的结果与我们目前所知的结果不同;在我们的宇宙中已经灭绝的物种在另一个宇宙中出现进化和适应;在另一个宇宙中,我们人类可能已经灭绝。”
这个想法在当时难以令人相信,人们认为这样的宇宙应该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奇怪的是,为什么一个刚崭露头角的物理学家会提出这么“激进”的理论呢?他不怕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吗?
埃弗雷特提出这一理论的原因是希望解决一个与量子物理学有关的重要问题:为什么量子物质没有规律?
量子水平是迄今为止科学检测到的最小水平。量子物理学的研究始于1900年,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首次引入“量子物理”的概念。普朗克经过对辐射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与传统物理定律相矛盾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我们不知道的其他定律。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一个与量子力学有关的理论——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这个理论是说,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
“波粒二象性”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说物质可以在一个实验中展示出粒子行为或波动行为,但不能同时展示出这两种行为。
根据海森堡和玻尔的观点,当我们观察量子物体时,我们会迫使对方选择一个状态,而不可能同时出现两种状态,就像海森堡不确定原理中的“位置”或“速度”,以及波粒二象性中的“粒子行为”或“波动行为”。
“多世界理论”
埃弗雷特同意玻尔的一部分理论,但在一个重要的方面并不赞同——埃弗雷特认为,观察量子物体不会“强迫”它选择一种状态,相反,对量子对象的观察会导致宇宙的“分裂”。
他认为,当物理学家测量物体时,宇宙会分裂成两个不同的宇宙以适应每种可能的结果。比如,一个宇宙中的科学家将物体以波动的状态测量,而另一个宇宙中的同一位科学家将物体视为粒子——这也解释了量子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
埃弗雷特的“多世界理论”(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超出了量子水平。如果埃弗雷特的理论是正确的,意味着宇宙在不断进行分裂。比如,如果你有过自己可能已经死亡的想法,那么可能在平行宇宙中你确实已经死了。
“多世界理论”的另一个令人不安的方面是“时间”的概念不再是线性的形式。也就是说每一个行动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又导致更多不同的结果,那么“时间”将会像树枝一样不断分叉,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过去-现在-将来”的单一直线。
但是如何验证“多世界理论”的存在呢?
20世纪90年代后期,汉斯·莫拉维克和布鲁诺·马查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思想实验——量子自杀。实验将“薛定谔猫”中的猫改为一个实验者,如果一个实验在在一个盒子里自杀,外面的人不知道他是死是活,此时根据哥本哈根诠释,实验者在存活的几率是50%。而根据多世界理论,实验后会在两个不相干的世界中各存在一个实验者,其中一个活着,另一个则死了。那么如果多世界理论是正确的话,在经过无数次实验后,总会存在某个世界中的实验者永远不会死,这便被称为量子永生。
“弦理论”
除了“多世界理论”之外,还有一些科学家也提出了平行宇宙的存在。“弦理论”起源于日裔美国物理学家加来道雄(Michio Kaku)。他的理论认为,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点状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
弦理论也提出存在平行宇宙,与多世界理论不同,弦理论认为这些宇宙可以相互“接触”。虽然物理学家已经创造出能够探测量子物质的机器,但是还没有观察到子“弦”,这使得“弦理论”尚不能被完全证明。
那么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吗?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也许在另一个宇宙中的爱因斯坦已经找到了万物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