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一个极受赞扬的人物。

就如后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的:“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慨,时时如见矣。”但抛开诸多的赞誉不讲,关羽的骄横傲慢和刚愎自用,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或许是受了“桃园结义”这种特殊关系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在刘备属下的“五虎上将”中,关羽是唯一一个敢“耍大牌”的人物。很多时候,连张飞的觉悟都不如,亏得关羽还熟读《春秋》、《左传》。没办法,有刘备这么个“黑老大”罩着,诸葛亮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敢太过较真。

与张飞的“敬君子,轻小人”不同,关羽从来都是傲上而不辱下。对待部属极尽关爱,对待上级却从来都是不屑一顾的样子。在其眼中,只有刘备没有别人,即便是面对执掌生杀大权的诸葛亮,也不太放在眼里。因此,排兵布阵,面授机宜,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诸葛亮基本就是能不用则不用。而关羽的这种处事风格,看起来是刚正不阿,义气深重。但长此以往,总也逃脱了不顾大局的嫌疑。

关羽的情商极低是不是败走麦城的导火线?

   赤壁之战,华容道上,关羽放走曹操,按军律当斩,但因了刘备与之同生共死的誓言,诸葛亮只能从轻发落。如此的教训,一般人可能会记上一辈子,两世为人,自当洗心革面。但关羽就是关羽,不仅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在以后的发展中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事实也是这样的,关羽在很多时候,的确是有些本末倒置、不顾大局了。

对待顶头上司诸葛亮是这样,对待同僚也表现得极不友好。镇守荆州的时候,当听说刚刚投降的马超英勇,就派义子关平前去对刘备说:“父亲知马超武艺过人,要入川来与孟起(马超字)比试高低”,如此意气用事,搞得刘备好不紧张。后来还是诸葛亮回信说马超不及关羽,关羽才“遂无入川之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本就不是一个单纯切磋武艺的问题,而是关羽的高傲心理在作祟。从另一个侧面,我们看到的不是关羽的大将风度,忠勇作风,而是目空一切、狂傲不羁。

当听说老将黄忠也被封为“五虎上将”,关羽同样表现出了太多的不快。

刘备做了汉中王,派费诗前往荆州授关羽大将军印。于是关羽就问是哪五虎将,当费诗说是“关、张、马、赵、黄”五人时,关羽却勃然大怒说:“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系吾弟也:位于吾等,可也。黄忠何等人,也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遂不肯受印。其气量狭小,不能容人,可见一斑。也就是费诗,知道关羽性格,佯笑着说出了这样一番道理:“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人……汉中王与将军如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可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寡也。”直到此时,关羽方才有所醒悟。

如果说关羽的这些行为只是表现在集团内部还好办。但千不该万不该,在面对和处理与东吴的军事外交上,关羽同样表现出了一以贯之的致命弱点。

关羽的情商极低是不是败走麦城的导火线?

   庞统死于落凤坡,刘备急于让诸葛亮入川。将荆州交割于关羽的时候,诸葛亮曾反复交代,一定要联吴抗曹,才能保得荆州的平安。既然有此嘱托,事关重大,于公于私都应竭尽全力,并积极主动与东吴搞好关系,至少也不应树敌结仇。而关羽不仅不按原定方针办事,反而一再逞强,单刀赴会,擅离职守,耀武扬威。

更要命的是,关羽既不懂外交,更不懂权变。因为双方一水之隔,出于安全和长久考虑,孙权主动向关羽伸出了橄榄枝,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从此两家结成秦晋之好,共同抵抗曹操。按说这么一个绝妙的机会,千载难逢,关羽要是真能从大局出发,摒弃个人恩怨,就应该愉快答应。不料关羽一听竟然又是大怒,并说出了连普通人家都接受不了的狂言:“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耶!”不同意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说那些侮辱人的话语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关羽不仅缺少大局意识,而且还有个出口伤人的坏毛病。

至此,关羽与东吴的关系是越来越紧张。而孙权受此大辱,也从此下定决心,一定要收回荆州,生擒关羽。终于,好景不长,就在关羽天下舍我其谁、陶醉得失去理智的时候,东吴吕蒙却率兵白衣渡江,智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生擒杀害。

 关羽的情商极低是不是败走麦城的导火线?

   现在的问题是:荆州危急,关羽应该就近求救。当时刘封、孟达就在离得最近的上庸关。出乎意料的是,当刘封接到廖化送来的求救信后,却因为关羽曾对自己被刘备收为义子之事多有异议而耿耿于怀,心存嫉恨。因此按兵不动,眼看着关羽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深渊。固然,刘封公报私仇,见死不救,罪不容恕,但由此也足以见识关羽的人际现状。

后来民间常有大意失荆州的说法,其实并不客观。

之所以如此评价,不过就是为了维护关羽的忠义形象。而事实就是,正是由于关羽的傲慢自负和不识大体,才导致了荆州的最终丢失。换句话说,荆州之失,也正是这个缺点恶性发展的结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