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夜郎的都城还有贵州毕节赫章可乐说,在近年发现、整理、翻译、出版的《夜郎史传》等彝文文献中,古夜郎的中心被指为可乐。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还在可乐发现了大量的战国、西汉、东汉文物。可乐,彝文古籍称为“柯洛倮姆”,意为“中央大城”,史志记做“柯乐”,后演变为“可乐”。今天杂居可乐的彝、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中,彝族人最多。据彝文古文献记载,两汉时期,与贵州可乐齐名、能称“倮姆”的,有成都(勒姑倮姆)、重庆(储奇倮姆)、昆明(勒波倮姆)等西南地区的著名城市。可乐地区的建制沿革,前人缺乏考订,但将历史的发掘与文献对照研究推断,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很可能是属于夜郎国的重要“邑聚”或“旁小邑”的境地,也说明可乐在贵州古代历史上曾经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还有湖南沅陵说。2000年5月,考古学家在湖南怀化沅陵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巨型墓葬群,其年代在战国至汉代之间,大部分墓葬规模超过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和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沅陵虎溪山1号汉墓。专家推断,墓主可能就是夜郎王。而沅陵有很长一段时间为夜郎古国文明中心。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依据,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于唐永贞元年(805年)被贬为朗州(今常德),期间作《楚望赋》云:“武陵(西汉初年幼黔中郡改名)故郢(楚都,代指楚国)之裔邑,夜郎诸夷杂居。”指的是古黔中境内为夜郎各族杂居之地。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闻王昌龄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里的夜郎指的是今日沅陵。这首诗被收入明代万历年间的《辰州府志》和《沅陵县志》。《唐人七绝诗释》一书为这首诗注解时特别说明:“此夜郎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因沅陵战国时为夜郎都城(中心),故梁天监十年(511年)“辟沅陵县置夜郎县”(《沅陵县志》)。

  沅澧流域是我国稻作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可考的历史近7000年。可想而知,战国时期沅陵农耕十分发达。《史记》与《汉书》均称夜郎“其人皆稚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这也比较吻合。既然沅陵曾是夜郎古国的文明中心,而沅陵有夜郎王的陵墓也在情理之中。

  墓葬文化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伴随华夏文明诞生而同步发展的。华夏远古的先民们在创造华夏文明的同时,也在谱写着中国墓葬文化史。同时也给今人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谜。在众多历史知名的墓葬文化中,发现与贵州省毕节地区夜郎国可乐遗址的套头葬文化,更因夜郎国这个充满各种历史谜团的历史古国而显得尤其神秘。

  一具数千年以前的尸骨静静地躺在墓穴中,头顶套着一件铜釜,或是铁釜、铜鼓的大型金属器,有的足部也套一件铜釜或铁釜,或垫一件铜洗。这就是可乐最重要的考古现象——套头葬。可乐发现的套头葬,在国内外可谓比较独特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