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官方语言是蒙古语,官方文字初期是蒙古畏兀字,后来是八思巴蒙古字。

    文字:

  蒙元时期先后行用两种蒙古文字。一是蒙古畏兀字,一是八思巴蒙古字。

  蒙古畏兀字:成吉思汗建国时,以畏兀字母书写蒙古语,称为蒙古畏兀字。畏兀字即古回鹘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创始于八世纪,共有字母20个左右。蒙古畏兀字自左向右竖写,蒙元统治者用以书写诏令文书,并用来译写汉文典籍。元世祖命八思巴制作蒙古字颁行后,蒙古畏兀字不再作为官方文字,但仍在民间行用。

  元武宗时,畏兀儿人搠思吉斡节儿对蒙古畏兀字作了不少规范化的工作,第一次制定了蒙古字正字法和书面语法,使蒙古畏兀字成为便于普遍推广的文字,一直被蒙古族使用到今天。搠思吉斡节儿著有语法书《蒙文启蒙》(一译《心箍》),这部书现已失传。

  八思巴蒙古字:忽必烈在1260年即位后,封授八思巴为国师,命他制作蒙古字。1269年(至元六年)正式颁行,称为蒙古新字,次年又改称蒙古国字。八思巴新制的蒙古字由此成为官方法定的文字。这种蒙古字系依据藏文字母改制而成,共有字母40多个,用以拼写蒙语,也拼写汉语。字母基本通用,但有些字母在拼写蒙语和汉语时,代表的音值不同。《事林广记?蒙古字百家姓》和传写本《蒙古字韵》将汉字与拼写汉语的八思巴蒙古字对照,是当时的识字课本。元朝亡后,北元也还用以铸造官印。此后,八思巴蒙古字渐不通用。

  简单介绍:

  语言:

  元代的官方语言是蒙古语。官吏普遍不懂当时的汉语,这也就成就了一批衙门里的翻译官。


  在汉人的所有北方邻居和征服者当中,蒙古人受定居文明的影响最小,不管在中国还是在欧亚大陆的其他地方,他们与定居民族接触时都是如此。

  在中国,他们几乎没有表现出契丹人那样的对精英文化的适应,更没有表现出女真人那样的全面汉化。这使得他们在某些方面是强大的,但也使他们更加依靠色目人的帮助来使自己与其汉人属民沟通,执行日常管理工作。在成吉思汗以后的将近一个世纪中,很少有蒙古官员学习说汉语,学习读写的就更少了,虽然在元朝末年学习的人数有所增加,但元末在中国做官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仍有人不识汉字。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以后的四个蒙古皇帝中有三个懂一些汉文,但并没有成为他们人民的榜。对蒙古文化的自信和对草原生活价值观的深深依恋,导致他们远离汉文明的诱惑,而并非他们缺乏学习的能力。

  色目人,也就是西亚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高,在行政管理上受到充分任用;蒙古人信任他们,知道他们为了保住在中国的地位就要完全依赖他们的主人。取得财富的足够机会并没使色目人独立,他们的处境也是困难的。

  一方面,为了使主人满意,他们必须完成分配的任务;另一方面,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必须学会怎样在中国社会中运转自如。他们是真正的中间人,总是需要与他们的上级和下级打交道,在二者的文化之间转换。他们中很多人都懂多种语言,可是在他们的蒙古主人和汉人属民中,懂几种语言的人却十分稀少。比如,户部的一位畏兀儿官员,在朝廷要使用蒙古语,在衙门或是社交场合与他的色目人同事交谈时,或许用波斯语或者阿尔泰语系的另一语言,他还会发现,如果他能读汉文公文,或至少能直接与他属下的书吏交谈,那一定是最有用的。这后一种情形在13世纪时还不普遍,但到14世纪已经变得很正常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