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

  一般文人雅士或绅士、老者,仍以大袖宽身的禅衣、长裙为常服。头戴软脚幞头,身穿盘领窄袖或窄长袖的袍衫,加襕,袍衫长及足或膝,下穿宽口裤,足著软靴——为初、中、后唐及五代时文人的服式。从中唐、晚唐开始,文人服式随着朝代的崇向,提倡秦汉的宽衣大袍——较宽长大袖的袍衫,除继续沿用软裹巾外,还用硬裹软脚或硬裹硬脚的幞头。戴高筒纱帽,穿交领宽身大袖衣,下开衩,腰间系带,下身大口裤,浅底履,为后唐与五代时文人的新装。唐、五代文士在家闲居与逸老隐士皆好穿汉制宽衣大袖的深衣制。

  冠、巾、帽

  唐代,有一段时期胡帽十分流行,如底边翻卷、顶部尖细的毡卷檐帽,皮毛筒形帽,浑脱帽等。软裹唐巾形制为后垂两个巾脚,自然飘动,也有称为之软脚幞头。隋代的幞头较简便,在幞头里加一固定的饰物覆盖于发髻上,以包裹出各种形状,这种饰物叫“巾”或“巾子”。初唐的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呈平型,以后巾子渐渐加高,中部略为凹进,分成两瓣。中唐后,巾子更高,左右分瓣,几乎变成两个圆球,并有明显前倾,称“英王踣样”巾子。开元年间,还流行“官样”巾子,最早出现在宫中,又称“内样”,也叫“开元内样”。幞头的两脚,初期略似两条带子,从脑后自然垂下,至颈或过肩;后来两脚渐渐缩短,将两脚反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多见于中唐。自中唐后,上至帝王、贵臣,下至庶人、妇女都戴幞头,巾子式样基本一致,但两脚形制却不同,或圆或阔,犹如硬翅,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之骨,有一定的弹性。唐末,幞头已经超出了巾帕的范围,成了固定的帽子。隋唐的首服,除幞头外,还有纱帽,被用作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饰,在儒生、隐士之间也广泛流行,其样式可以由个人所好而定,以新奇为尚。至于南北朝时期的小冠和漆纱笼冠,这个时期也仍在使用,有些还被收进冠服制度。隋唐最典型的冠服制为进贤冠,据《开元二十年开元礼成定冠服之制》所记,“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九品以上一梁,为三师、三公、太子、尚书省、秘书省、诸寺监、太子詹事及教官亲王,诸州、县,关津岳读渎等流内九品以上服之”。进贤冠在唐代,一至九品的各职文官、亲王皆可服用,较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