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把吴起称为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我不敢苟同。综合《战国策》《史记》等各种史料,我认为,吴起是个拥有奇才却无德才的军事家,其言行和思想都揭露出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历史上对吴起的评价褒贬不一,或者贬多褒少。我们先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评价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司马迁说他“刻暴少恩”,我们再看看他是怎么刻暴少恩的。“杀妻求将”当算作一例,而且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讲述的是战国初期齐国进攻鲁国,吴起为了能够做鲁国的将军,而把妻子杀掉,因为妻子是齐国人。吴起杀妻可谓破釜沉舟求将心切,但他的行为并没有赢得鲁国的信任,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鲁国还是将他辞退。

  《列传》中还例举了其“刻暴”的其他例子:吴起是大财主出身,为了做官,他到处请客送礼拉关系找门路,结果官没有做成,家资却耗费怠尽,亲朋好友嘲笑他,他却杀了三十多个看不起他的人,犹如杀人恶魔一般。逃至卫国后跟孔子弟子曾参学习深造,这时,其母去世,他竟然没有回家为母亲守孝,他的做法自然受到尊崇仁义礼信的曾参的鄙视,被视为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人,开除了他的学籍。

  《列传》记载吴起“少恩”的例子是:吴起在魏国为将,巡营时,发现一个士兵腿上的脓疮发炎,就亲自为士兵吸取疮上的脓汁。吴起经常与最下层的士兵同吃同睡,睡觉不铺席子,行军打仗从不骑马,还自己背干粮。照理,吴起应该是个勤政廉正很有人情味的人,但就是那腿上生疮士兵的母亲揭露了吴起的用心,她说:“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原来,吴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士卒打起仗来为自己卖命,用士卒的命换取自己的成绩。先秦文献中,均称其是一名“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的优秀将领。

  吴起还是个大愤青,他从鲁国跑到魏国并立下赫赫战功,受到魏国国君的重用,成为兵马大元帅权倾朝野,吴起掌握了军权还想窥视政权。田文被任命为国相,勾起了吴起的愤青情绪,他找到田文理论,对田文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于为国捐躯,敌国不敢图谋进攻我们,你比我怎样?”田文说:“不如子。”吴起说:“管理各级官员,亲附人民,使财力充裕,你比我怎样?”田文说:“不如子。”吴起说:“镇守西河地区,使秦军不敢向东扩张,韩国和赵国都尊从我们,你比我怎样?”田文说:“不如子。”吴起说:“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而你的职位怎么能比我高呢?”田文说:“国君年少,全国忧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还不信赖,在这个时候,是由你来任相合适呢?还是由我来任相合适呢?”吴起沉默良久后说:“当然由你来任相。”田文说:“这就是我所以职位比你高的原因。”吴起才对田文有了敬意,不得不收敛自己的愤青情绪。

  《战国策》、《资治通签》、《东周列国志》等史料也印证了《史记》记载的真实性。吴起的军事著作和军事思想曾受到各诸侯国领导人的赞赏,其战略战术也被广为运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其在军事上的成就恐怕无人能比,但统治者看重的是他的军事才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辟地四面,拓地千里。”是对他军事成就的评价,但是在如此辉煌的业绩下却是“伏尸千里”“得尸三万”的生灵涂炭。

  吴起的言行暴露了其做官心切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我们应该承认其在军事上的贡献,承认他在楚国的革新所取得的成就,是当之无愧的军事家、改革家,但称其为政治家就显得不合适了。如果硬要称其为政治家,那也是不成熟的政治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