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二:

  “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宝姐姐揣度得一点不差。老年人本来就因为机体各脏器老化,容易导致新陈代谢低下、气血耗损虚少、牙齿动摇脱落、耳聋眼花健忘失眠,以及消化能力减弱等症状。何况贾母这般养尊处优的老人家,自然比不得刘姥姥那样的庄户人家日常操劳,到老来身子骨反而硬朗。从游园完了被风吹病,王太医建议调养以注重保暖和饮食清淡为主。看来,这位老太太显然消化系统有点问题,胃动力欠强劲。

  以中医的角度来看,茶的药性普遍微寒,偏于平、凉。细分下来绿茶性偏凉,对肠胃的刺激较大,加上咖啡碱和茶碱含量较多,容易刺激神经。而黄茶属于沤茶,在沤发过程中产生的消化酶有助脾胃,对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肥胖等均有较好的辅助疗效。所以从日常茶饮保健的角度来说,清热消暑可以选择绿茶,想促进消化还是选择黄茶、或不伤身体的普洱茶较好。

  古人对于茶类的分别是早有研究,像明代流行的点盏茶就灵活运用了六安茶的特性,并且加入多种辅佐食材调剂口感。《金瓶梅》第七十二回中,潘金莲招待西门庆的那盏茶,其中就有六安茶。

  “妇人从新用纤手抹盏边水渍,点了一盏:浓浓艳艳芝麻、盐、笋、栗子、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掇卤、六安雀舌芽茶。西门庆刚呷了一口,美味香甜,满口欣喜。”

  这里所说的“六安雀舌”是香片的一种,过去天津人士最为欢迎。潘金莲点的这盏茶如果撇去了六安雀舌,就变成昔日华北流行的甜茶,又称为面茶,是冬日进补的妙品。

  综合以上因素来看,贾母之所以舍六安茶而取老君眉,并不仅只是基于口感方面的考虑,也是依据自身具体健康情况而作出的明智选择。

  事件回放三:

  “且说贾母两日高兴,略吃多了些,这晚有些不受用,第二天便觉着胸口饱闷。……自此贾母两日不进饮食,胸口仍是结闷,觉得头晕目眩、咳嗽。不多一时,大夫来诊了脉,说是有年纪的人停了些饮食,感冒些风寒,略消导发散些就好了。……哪知贾母这一病日重一日,延医调治不效,以后又添腹泻。”

  ——第一百零九回“还孽债迎女返真元”

  中医理论向来是以五行的生克制化来分析论断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脾脏属土,贾母的肠胃消化能力素来乏弱,可见是命里缺土。土最怕木来克,肝脏就属木,木又能生火,因此请来瞧症的大夫有的就断她是“气恼所致”。贾母自己则判断为胸膈闷饱,后来又增添了腹泻症状,显然体内的整个消化系统已经紊乱到濒临罢工阶段了。到了临终时刻,贾母几乎已经无法起身,得靠喝了两口茶才觉得心里好些,有气力强撑着交待遗言。

  从推开了邢夫人进的一杯参汤,只索要茶水喝这点来看,贾母自己也晓得自身状况就出在了体内火气过旺上。虽然火能生土,可火多了土就燥。像贾母这种饿土型的命格,难怪平日里时常要以茶饮、奶类和冰糖燕窝粥作为滋补养生的食料方法。人参性偏热,适宜给气虚、阳虚体质的人服用。书中贾母直到最后关头也没有进用参汤,显然和拒绝饮用六安茶一样,是根据身体情况作出的相应选择。

  有道是“君子和而不同”,纵使是乐于合众的君子,也无法否认每个人独特的差异性。在西方也有句类似谚语:“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一个人的良药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这也同样是在阐述个体差异性的问题。对应到饮茶方面,重点不在于六安茶或老君眉究竟哪样才更好更上品,而在于什么样的人适合饮用什么样的茶。药茶败火、红茶暖胃、乌龙茶瘦身、花草茶清肺……用得好都能对人体大有裨益。

  可若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盲目跟风乱饮一气,难免就会生出百病。有人喝茶喝出了胃病、贫血,还有人因此罹患肾结石。这些都不依循茶理,违背了茶道的本意。

  啜饮一盏清茗,不仅是品茶香,也不仅是评水味,更重要的是对于自身抱持的那一份审视、观照和了解。和自己最“麻吉”的茶,才是你的贴心良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