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袭东京,也称为杜立特空袭(Doolittle Raid),发生于1942年4月18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的一次行动,也是二战期间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的首次空袭。杜立特空袭的实施,不仅是对日本违反国际战争准则不宣而战的一次报复,鼓舞了民心,提升了美军士气,为日后民众踊跃报名参军起到了一定的鼓舞和推动作用。空袭本身依然为处于抗战艰难期间的中国军民带来了希望,包括之后所有针对日本本土的空中打击从此有了更加响亮的称呼——“空袭东京”。
行动中,航空母舰大黄蜂号向西游弋至西太平洋海域之后,16架来自陆军航空队的B-25B米切尔中型轰炸机从航母甲板上陆续起飞。16架轰炸机前去轰炸日本境内的军事目标,考虑到中型轰炸机无法在大黄蜂号航母上着舰,计划让轰炸机在轰炸结束之后继续向西飞往中国境内降落。
此次突袭造成日本的损失其实微乎其微,却仍然大大提升了美国人的士气,并使日本军部当局在民众心目中的威信发生动摇,对当局是否有能力赢得对外战争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遭受打击之后,日本不得不从印度洋调回强大的航母编队,用以防卫本土。突袭也令日本帝国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死后追授为元帅)确信美军太平洋舰队依然具备打击力,“威胁一日不除,帝国一日不得安宁”,遂下定决心,集中力量攻击中途岛——中途岛战役。此一战,美国海军于太平洋中部之中途岛附近海域击毁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和飞龙号四艘航空母舰,重创日本帝国海军,成为双方海军力量对比的转折点。
珍珠港遭袭之后,美军战场上连吃败仗。公众一片哗然,士气低落。1941年12月21日在白宫召开的参谋总长联席会议上,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向与会成员指示军队应尽快组织针对日本的报复性打击。
打击采取空袭的模式,这一概念来自于负责反潜法案参谋次长的海军上校Francis Low。他曾经几番视察位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海军机场,发现那里的跑道涂上了航空母舰甲板上的图案,用作飞机着舰训练。1942年1月10日Francis Low向海军上将Ernest J. King汇报了这一发现,他认为只要加以训练,双引擎的陆基轰炸机能够从航母甲板上起飞。King表示同意,遂任命本已退役的空军中校杜立特负责策划方案并带领行动。杜立特退役之后,从事民用飞机事业,是当时著名的飞行员和航空工程师。
执行空袭的轰炸机方面,要求至少能携带一枚重达2000磅(910公斤)的炸弹续航2400海里(4400公里),在当时所有的飞机中,最终选中了北美航空公司出产的B-25B米切尔轰炸机。军方也曾考虑过B-26Marauder,B-18 Bolo和B-23 Dragon三款轰炸机,但因各种理由未予使用。B-26起飞时的最短滑行距离超过了航母甲板,B-23的机翼宽度比B-25大了近一半,占地太大,若带上航母,不仅作战飞机数量要削减,更会撞上岛式塔楼。几番斟酌后,杜立特选择了B-18和B-25。但不久B-18也因机翼太宽被淘汰。[3]
B-25属新款飞机,尚未用于作战,这也是杜立特所担心的一点。但之后B-25的测试显示了它足以满足此次空袭的要求。在杜立特首次汇报方案时,他的计划是空袭结束后,飞机可以飞往海参崴,这样航程就可缩短600海里(1000公里),依据租赁法案,着陆之后这些B-25可暂时移交给苏联,机组人员就可返回美国。为此白宫派专员前往苏联密谈,却无果而终。原因就在于苏联于1941年4月早已同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斯大林不想拿同美军合作来得罪日本。白宫认为,即便苏联同意降落,机组人员也有被移交给日方的危险。因此降落苏联的方案遭到否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