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6年,吐蕃攻破小勃律国,吐蕃国王将公主嫁给小勃律王,小勃律及其周围20余国都归附吐蕃,不再向唐朝贡。唐几任安西节度使、大都护田仁琬、盖嘉运数次派兵讨伐,皆不胜。公元747年,唐玄宗敕令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兵万名前去征讨。

唐击小勃律之战:高仙芝西征智取小勃律 雪山难阻大唐军威 而后引发亚洲两大霸主之战 改变世界格局上千年

在古代的国际关系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经常会出现亲戚关系。像宋和辽一直是以兄弟之国相称的,在大部分时间里,两国的关系也确实很和谐。但是到了南宋,赵构认金国皇帝为父,平白低了一辈,这才勉强换来了和平。跟屈辱的宋朝相比,唐朝就霸气太多了,还有自己上赶着认大唐为父的国家,这个国家叫小勃律。

这个小勃律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的葱岭地区,是西域最西端的国家。其地理位置正处于西域、吐蕃、中亚的交汇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吐蕃崛起来,小勃律便经常遭到吐蕃的欺压和掠夺,从国王到百姓都苦不堪言。自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后,大唐对西域的经营达到了顶峰。安西都护府的主要使命是控制西域,防止吐蕃的进犯。北庭都护府则是面向西突厥汗国,打击这个大唐的宿敌。

与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相比,大唐在西域的统治不但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安定的生活、繁荣的丝路,还把内地先进的农耕和手工业技术传播过来,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因此,西域诸国对大唐是真心实意地顺服。小勃律正是看到了大唐与西域小国之间的共存关系,因而萌发了依附大唐,摆脱吐蕃压迫的想法。这一次,吐蕃又来进犯,小勃律国王没谨忙亲自跑到长安,向唐玄宗请求帮助。

这时的大唐正处在开元盛世,唐玄宗仍是个英明的君主。看到没谨忙对大唐十分恭顺,便下令出兵解救小勃律。没谨忙感激之余,提出要认唐玄宗为父亲。唐玄宗便答应了,从此,大唐有了一个儿子国。大唐一出兵,吐蕃便解了小勃律之围,没谨忙从此对大唐忠心耿耿,感到这个父亲国算是认对了。

唐击小勃律之战:高仙芝西征智取小勃律 雪山难阻大唐军威 而后引发亚洲两大霸主之战 改变世界格局上千年

后来吐蕃与小勃律国联姻,把公主嫁给了小勃律国的国王,这件事的后果是唐朝西北的二十余国"皆为吐蕃所制,贡献不通"。问题是这两个国家联姻,与那二十个国家被制无法进贡又有何关系?这就得把小勃律国的情况简要说明一下了。史载,"小勃律去京师九千里而赢,东少南三千里距吐蕃赞普牙,东八百里属乌苌,东南三百里大勃律,南五百里箇失蜜,北五百里当护密之娑勒城",古时的尺寸测量准确度我一向并不深信,估计也就是大致上的距离。可见小勃律国离唐十分遥远,几乎是万里之遥。

分析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吐蕃的西侧偏北,就像是吐蕃西面的一道小门,确实是丝绸之路上的要道。按今天来讲,小勃律国就是在克什米尔的西北部,到今天仍然可以算是"要地",那里的冲突一直就没停过,不过这是后话了,与我们要说的内容相去甚远,不提也罢。了解了小勃律国的地理位置,也就清楚吐蕃把它拉拢到手所占有的优势,确实可以起到阻挡二十余国进贡的作用。

如果放到某些朝代,不向其他国家进贡就已经不错了,自然也就不会指望其他国家来进贡。但这岂是唐朝"天可汗"所能容忍的?于是玄宗命令若干位将军累次讨伐,但是都失败了。最后玄宗于天宝六年命高仙芝带领一万骑兵前去征讨,于是在安西,高仙芝开始了他这一次的万里长征。

不错,万里长征。"九千里而赢",其实和万里有什么区别呢?这是中国古代最远的一次出征。通鉴上略去了征途,只说历经百余日才到达,而《旧唐书》上则写的很清楚:"自安西行十五日至拨换城,又十余日至握瑟德,又十余日至疏勒,又二十余日至葱岭守捉,又行二十余日至播密川,又二十余日至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一堆稀奇古怪的地名,一听就知道那里不在汉文化范围之内。

路上只有不停的奔波,然而在它终结的时候,为远途奔波的人准备的不是可口的饭菜,没有可供洗澡洗去途中沙尘的热水,没有可以承载着自己一觉睡到天亮的舒服的床--这不是旅途,这是征途。在长途跋涉之后,他们必须打点万般精神,无比冷静的面对眼前的血与真正的"沙场",否则,就真要为之付出长眠的代价了。

但他们去的十分悲壮,于是脑海中又闪现若干诗句,"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也许,在这些骑兵才真正可以说是去执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任务,小勃律现在的作用恰恰和汉朝阻碍丝绸之路畅通的楼兰十分相似。对了,这时还要提一句,参与了这次出征的还有宦官边令诚。玄宗不放心边将,因此用宦官监军,从这点来看,边令诚也实属不易了。

唐击小勃律之战:高仙芝西征智取小勃律 雪山难阻大唐军威 而后引发亚洲两大霸主之战 改变世界格局上千年

到了特勒满川,高仙芝兵分三路继续前进,约定七月十三日在吐蕃连云堡会面。事实上吐蕃在连云堡共有一万守军,其中一千在堡内,在城南因山为栅又有八九千人守在那里。从道理上讲,唐军远道而来,又是"客场"作战,是有着劣势的,但唐军却化劣势为优势,正因为他们远道而来,远得超乎吐蕃守军的想象,因此他们没有做好防范的准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战斗的过程,通鉴略去了渡河,但这实在不该略去,因为它太重要,如果唐军渡河不成功,就很可能全军覆没了。连云堡城下有婆勒川,"水涨不可渡",但唐军理应速战速决,显然拖的越久对他们越不利,高仙芝是一位十分勇敢的将军,这一条小河没有阻止住他作为战士勇往直前的天职。

他手下的兵士虽然都觉得渡河很难,都以为高仙芝发疯了,但军令如山倒,也只得硬着头皮过河。出乎意料,过河十分的顺利,没有遇到半渡而击的危险,而且"人不湿旗,马不湿鞯",唐军轻轻松松就排列成阵了。这时高仙芝对边令诚的一番话也许透露出来他此前的担忧:"向吾半渡贼来,吾属败矣,今既济成列,是天以此贼赐我也。"
后面不容分说,就是一场血战了。通鉴记载吐蕃守军依山拒战,"炮如雨",而在两唐书中均不见此记载。火药用于军事,固然以前就曾出现过,但火炮系统使用则是上推到唐末,中国火药的使用比其他国家要早,推测吐蕃此时能用炮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且,如果吐蕃是用炮,那么是不是有可能射击到渡河中的唐军呢?

另外,吐蕃依山拒战,掌握着制高点,如果有火炮的威力,只怕高仙芝并不容易战胜他们。司马光在这里记下这么一笔,也许与他所处时代有关,宋代时用火炮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故尔司马光才会"信手"写来,但信手又不是司马光的作风,不知司马公据何所言呢?至于《新唐书》虽也是在宋代成书,但它是依据《旧唐书》所写,因此没有出现"炮"的问题。

不管怎么样,高仙芝此仗打的很漂亮,"不及日中,决须破虏。"至巳时,唐军就已经战胜了,斩首五千级,捕虏千余人,余皆逃溃。吐蕃兵损失一半,死亡率几乎是50%,无疑对其士气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此一战高仙芝还获得不少马匹和军械物资,收获颇丰。

唐击小勃律之战:高仙芝西征智取小勃律 雪山难阻大唐军威 而后引发亚洲两大霸主之战 改变世界格局上千年

这时边令诚由于害怕不敢再前进,因此高仙芝让他带着病弱士兵守在这里。边令诚是在玄宗命令之下随军出征,但这对于一个宦官来说已经算是不容易了,他不想再前进,这种胆小固然不值得表扬,但唐军远来,确实也要有个根据地才是,即便唐军前线失败,在败退的时候也好有个缓冲,因此,假如高仙芝前方作战不利,边令诚还可以接应一下--尽管对他的接应不报什么希望,但有总比没有强。
三日后到达坦驹岭,下峻岭四十余里,前面是阿弩越城。高仙芝怕兵士们不敢下去,就派人化妆成胡人"谎报军情",说是阿弩越的士兵都愿意投降,于是骗得大伙跟着他高高兴兴的前进。结果城里还真有叛徒来迎接他们。紧接着高仙芝让席元庆带一千骑兵作为先锋,他交待席元庆对小勃律王要声称是借路去大勃律,并且告诉他小勃律的国王及大臣会逃到山洞中,这时要"取缯帛称敕赐之",趁机把人抓住,等待他来处理。

席元庆用这个方法抓到了很多大臣,但唯独跑了国王夫妻--想必是心急,没等国王出来就抓人了。猜测国王派大臣出来是试探,如果真没有危险的话才会出来,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唐军不该在此心急,引蛇出洞就是了,而不必打草惊蛇。那小勃律国王会不会在拿到东西之后仍然不出来呢?不是没有可能,但正常情况下,胡人的军事思想似乎还是比不上中原王朝的军队。
高仙芝到后,立即让席元庆领人去砍断吐蕃通往此处的藤桥。如果吐蕃大军先一步而至,那唐军肯定是非常之背动,甚至有可能覆灭,但上天倾向的是唐,于是吐蕃的人马只好望断桥而兴叹了,他们后来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它修好。断绝了小勃律与吐蕃的往来要道,小勃律王不再有什么幻想,不久便投降了。
高仙芝带着俘虏回到了唐的国土。然而在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不但不慰问,反而大骂高仙芝,十分之不雅,"啖狗屎高丽奴",放在中国所有古文当中他这是唯一的一个,可见是十分的气急败坏。他责问高仙芝为什么不等他处理就擅自向皇帝报捷。这话听着太好笑了,人家出征直接受命于皇帝,报捷自然也向皇帝报。夫蒙灵察其实是嫉妒高仙芝的战功,由于他本人也曾在小勃律国的征讨中失败过,因而才会如此。最后还是边令诚解了围,他向玄宗上奏说高仙芝立有奇功,但现在却害怕被杀掉。不久玄宗即任命高仙芝为安西四镇节度使,代替了夫蒙灵察的位置。
高仙芝上任后,对老上司依然很恭敬,不过却责问当初说他坏话的几人。相信那几个人也是吓的不轻,但高仙芝最后告诉他们,把原来的旧帐翻出来是为了让他们不再为之担心。我们不得不佩服高仙芝的坦率以及手法的高妙--其实做到这些也并不难,只要坦荡就可以了。往往事情挑明之后才会解决,从这点来说高仙芝可称得上是一位古代的"心理医生"。

唐击小勃律之战:高仙芝西征智取小勃律 雪山难阻大唐军威 而后引发亚洲两大霸主之战 改变世界格局上千年

更为重要的是,高仙芝通过小勃律之战,成为安西都护府正使,并且树立了山地作战的信心。于是,决定远征怛罗斯,打败反叛的突骑施,恢复大唐对西域的全面控制。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正是以参加小勃律之战的精锐为主力,全军2万多人。出乎高仙芝意料的是,突骑施反叛的幕后黑手是处于扩张期的大食,即阿拉伯帝国。为了救援突骑施,大食也向怛罗斯派出了军队。

当时东亚和西亚的两大霸主,在怛罗斯这个地方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战斗结果是处于兵力劣势的唐军战败,但唐军的凶猛和顽强也让大食停止了对西域的扩张。两大霸主从此相安无事,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中国的造纸术和火药等发明,还通过唐军俘虏传到了西亚和欧洲。没想到,一个小勃律竟然拨动亚洲大陆的格局,影响了上千年的历史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