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上,很多人物之所以现在家喻户晓,离不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但是,三国演义毕竟不是正史,其中的内容有真有假。特别是在尊刘贬曹的基调下,曹操一方的人物经常被抹黑,比如大将曹仁等。除此之外,孙权一方的人物,同样也成为蜀汉的背景和反衬。比如为了凸显关羽、诸葛亮的人物形象,鲁肃可谓遭到了无尽的抹黑。
对于掌握东吴十万雄师的大都督鲁肃,不敢说足智多谋,但是,在战略方针上,可以说丝毫不逊色于诸葛亮。比如早在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还在进行时,鲁肃就为孙权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方案。同时,曹操初步统一北方中原,荆州几乎被曹军占领。在此形势下,东吴内部主张投降的声音占据了上风。但是,鲁肃不仅立即积极表达了抗击曹操的决心,驳斥了投降的主张,而且还邀请周瑜回朝。此外,鲁肃也主张联合刘备,是孙刘联盟的主要推动者。
凡此种种,鲁肃在战略上的纵横睥睨,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经此一战,三足鼎立之势初步形成。在周瑜病逝后,鲁肃成为东吴的大都督。彼时,鲁肃支持孙权把荆州暂时借给刘备。在鲁肃看来,此举不仅能稳固孙刘联盟,也可以让刘备来抵抗曹操的锋芒。即便是在孙刘联盟的关系出现僵化后,鲁肃依然保持着相当的克制,也即从唇亡齿寒的角度看待孙刘关系。只要孙刘双方进行火拼,得利最大的还是北方的曹操。
同时,就荆州来说,因为威胁到魏国的腹地,早已是曹操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在这一点上,曹操也是指派曹仁等心腹战将来对抗关羽。所以,就算东吴真的获得了荆州,不但要派出大量的兵马,还要承受曹操乃至刘备给予的巨大战略压力。当然,这并不表示鲁肃会放任荆州不管。在榻上策中,鲁肃曾对孙权说“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在鲁肃的构想下,孙权需要占领长江以南地区,在此基础上登基称帝,成就汉高祖刘邦一般的帝王之业。
最后,由此,在魏国这个大敌面前,鲁肃甘愿放弃眼前的利益。与此相对应的是,在鲁肃去世后,大都督吕蒙旋即偷袭荆州,斩杀关羽,直接引发了夷陵之战。而这,极大挫伤了蜀汉的国力。所以,蜀汉后来走向灭亡,东吴也无法长存。总的来说,鲁肃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大智若愚,有智慧而不显摆,也没有陷入到东吴内部的权力倾轧中,最终获得了善终。而鲁肃的对手诸葛亮也好,主公孙权也罢,都对鲁肃之死万分悲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