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祖籍河南卫辉,后迁安徽定远,生于山东微山。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戚家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东阳的农民和矿工。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

“戚家军”的制胜之道:严密的军纪造就了铁军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我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戚继光到浙江任都司后,练就了一支驰名天下的“戚家军”,纵横浙、闽、粤,历十余年,大小八十战,所向披靡,根除了多年的倭寇之患。

“戚家军”取胜原因很多,谋略、勇气等不可或缺,但最主要的制胜之道在于—“合力”。就是把全军上下的合力、步兵与骑兵的合力、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合力等科学组合,产生“1+1大于2”的效能,形成打击倭寇的铁拳。

比如鸳鸯阵,就是运用阵法把单兵力量凝聚成集体合力。此阵以11人为一队,每人精熟一种兵器操作。此阵有着无可挑剔的位置组合和武器装备,可随机应变,由纵队变横队即为“两仪阵”。如在山林、道路、田埂等狭窄地形作战,还可变为攻防兼备的“三才阵”。

又比如车营,即根据部队的发展,把步兵、骑兵和“机械化部队”的分力捏成合力。戚继光镇守蓟镇后,把步兵、骑兵和车组合成车营:每辆车用4个人推拉,作战时结集成方阵,步兵、骑兵在方阵之中。敌寇到,先发射火药;接近后步兵持拒马器前进,同时有执长枪、狼筅者向敌攻击。敌寇溃败,则骑兵追击。还设置辎重营随后跟进,负责接应保障。这种组合极为先进,让敌望而生畏。

无论鸳鸯阵还是车营,其精髓均在于—优势互补,合力杀敌。通过“阵”和“营”把不同的士兵和兵器组合为一个整体,使长短兵器互补,车、人、马紧密结合,以配备戈矛弓箭之类长武器的兵士掩护那些配备刀剑等短武器的兵士,用配备短武器的兵士救援那些配备长武器的兵士。充分发挥整体效能,使“阵”与“营”如同三头六臂的哪吒,力大无穷,法力无边,杀倭寇如砍瓜切菜。

史载,倭寇“刀枪磨得雪亮”,多为武士刀,杀伤力极强。他们中有身手敏捷的浪人,十分强悍,擅长近身格斗,其阵形常用川字阵或一字长蛇阵。倭寇与其他明军对决,势不可挡。可一遇上“戚家军”,就完全倒过来了,其川字阵或一字长蛇阵不堪一击,骄横的武士们与“阵”叫板,如同鸡蛋碰石头,砸得粉身碎骨。在白水洋战斗中,“戚家军”1500人全歼2000倭寇,仅牺牲3人;在蔡坡岭战斗中,“戚家军”杀死倭寇1000多人,仅牺牲31人;在牛田战斗中,击溃上万倭寇,无一人牺牲。

何等辉煌!何等痛快!

遗憾的是,“戚家军”之后,再也难见“合力杀敌”的壮观景象了!

1894年,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在黄海孤军奋战,其他水师袖手旁观,“看”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战中,“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景观随处可见,国民党发动三次反共高潮,还有一些人为了饭碗帮助日寇打中国人。

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今天,我们还需要“戚家军”的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