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初的苏联南方城市斯大林格勒,被围困的德国第6集团军残部正逐渐被有条不紊地消灭掉,苏军开始向西向南迅猛追击,准备在第聂伯河以东,以哈尔科夫为中心的平原地带就地消灭轴心国力量。

然而仅仅6个星期后,消耗殆尽的苏军残余却在强大的德国虎式坦克的碾压下奔逃......

战局如此逆转,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发生了著名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

1943年2月中至3月中,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以出人意料的机动战术,于哈尔科夫地区对苏联红军绝地反击,以伤亡2万人的代价歼灭苏军10多万人,重新夺回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

这场战役是时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的曼施坦因元帅巅峰之作,也被希特勒寄予了扭转战局的重望。如果战场是一个舞台,那么哈尔科夫战役就是曼施坦因一生绝学与个人天赋的汇报演出。

可惜,演出的帷幕落下后,德军继续在穷途末路上做最后挣扎,辉煌的胜利并未能改变战争的轨迹。

兵家必争:为什么是哈尔科夫?

哈尔科夫是当时苏联第四大城市,被称为乌克兰的“第二首都”。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就会发现,它是乌克兰平原的交通枢纽,向北直通莫斯科、向南是克里米亚、向西是第聂伯河、向东是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对于苏德来说,这个地方都是保障南翼交通线的关键地点。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哈尔科夫有点类似我国的锦州,或者徐州。

此外,这里还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区、军工生产基地,人口众多。一代名车T-34就诞生于此。希特勒曾说,散布在哈尔科夫周围的工业区是苏联经济的基础,一旦控制这里,苏联经济将受到重创。

二战苏德战场上,在哈尔科夫这一个地方双方就打了四仗,有些类似抗日战争中的四次长沙会战。第一次是德军夺城之战,第二次是1942年5月德军在此粉碎苏军攻势,第三次是曼施坦因打的,第四次发生在1943年8月,苏军终于胜了一次,收复哈尔科夫。

哈尔科夫反击战:德军败中求胜10万人消灭50万苏军

曼施坦因:败中求胜还靠天才

如果说哪个时刻德军急需一个天才,来实现斯大林格勒之后几乎不可能的逆袭,那就是1942底至1943年的春天了。从巴巴罗萨开始时的势如破竹,到从斯大林格勒溃退,德军犹如做了场噩梦——蓝色方案开始时,希特勒向他的部下保证:“俄罗斯人完蛋了”,结果俄罗斯人不仅没完蛋,反而横冲直撞起来。

不反击就等死!这个时刻,元首把宝押在整个国防军最有天赋的指挥官身上,这将是完全属于冯·曼斯坦因的时刻。

曼施坦因有充分的底气自信。他出身军事世家,老爸就是普鲁士炮兵上将,他爷爷也是普鲁士将军,连舅舅都是将军,而且他还跟冯▪兴登堡元帅是近亲。

从柏林军事学院毕业后,曼施坦因在一战中服役,曾受重伤,后被提升为陆军副总参谋长,顶头上司就是后来因为谋反希特勒而被枪杀的贝克将军。与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人不同,曼施坦因长期在参谋本部任职,不仅精通战术,还拥有一般将领不具备的战略视角。

二战开始后,曼施坦因一手制定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在法国战役中,他天才地修改了“施里芬计划”,装甲集群穿越阿登山地,先向北横扫,将英法主力赶到了敦刻尔克。

曼施坦因是一名与时俱进的现代型军人,非常了解坦克的使用。他有时会像一名对弈中的棋手一样研究对手的每一步动作——事实上他确实是一名象棋迷。一些德军将领认为,曼施坦因“可以用一个晚上研究出其他人几周才能研究出的东西”

1943年初苏军乘胜向西追击,连续收复了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希特勒坐不住了,他于2月17日空降在距苏军前沿仅60公里的曼施坦因司令部,要求南方集团军群尽快收复哈尔科夫。希特勒本人亲临前线应该就发生过两次,都是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期间,都是见曼施坦因。

曼式“反手回击”,苏军输得不冤

曼施坦因面对的挑战不小,区区不足10万拼凑的部队,要面对苏联几个方面军共约50万人,他竟相信自己的战术优势!这不是疯狂,而是他比别人更敏锐地洞察到,两军力量悬殊背后,却隐藏着微妙的动态改变——苏军这一轮攻势在由盛转衰,而德军力量却正在增强。

时任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的瓦图京此前有一个关键误判,他认为德军在苏军一路追击下将退守到第聂伯河以西,因此他 “大跃进”式地前进,要赶在德军撤到第聂伯河之前切断曼施坦因南方集团军群退路,同时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哈尔科夫一线,位于德军北翼,南方方面军也正向德军南翼推进……眼看着,一场比斯大林格勒战役规模更大的合围战似乎就要形成。

但重压之下的曼施坦因依旧头脑冷静、思维缜密。他发现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进展过快,力不从心。从斯大林格勒出发,苏军已经穿过两条大河,向西开进了500多公里,这是战争爆发后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军事行动之一,但也基本达到了本轮反击的极限。能量高潮点过后,战斗力下降,物资和燃料供应也难以为继。

而拿下哈尔科夫后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同样战斗力严重下降,兵力减员,坦克也少得可怜。

恰在这个时点上,德军正在壮大,补给线也大大缩短。经历斯大林格勒惨败之后德军并未精神崩溃,他们勇敢沉着、顽强、忠于职守。此时的南方集团军群虽然人少,却都是精锐,装备精良。

希特勒见过曼施坦因后,给了他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说是少见的无条件支持,要人给人,要飞机给飞机。“阿道夫▪希特勒师”、“帝国师”、“骷髅师”,党卫军三大王牌和虎式坦克都被调给曼施坦因。由此也可以看出,希特勒对于哈尔科夫反击战接近于孤注一掷的赌博心理。

曼施坦因有个更大胃口、更大格局的计划——既然哈尔科夫对双方如此重要,如果先去打它,势必引起苏军全线向哈尔科夫调动,不如先向南打击西南方面军,然后在以一个右勾拳北上,收复哈尔科夫。只要击溃西南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就失去了支援,其整个左翼就暴露出来,那时候拿下哈尔科夫已没有后顾之忧。

这不禁令人想起他对施里芬计划的修改——冲出阿登山区后,不急于向南直取巴黎,而是向北将英法联军赶入大海。

哈尔科夫反击战:德军败中求胜10万人消灭50万苏军

2月19日,哈尔科夫反击战按照曼施坦因的设想展开,当党卫军骷髅师的虎式坦克突然南下冲向西南方面军先头部队时,从瓦图京到斯大林都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还以为这是德军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一次局部反击,苏军前线部队应该继续向第聂伯河前进。很快,苏西南方面军在德军强力重击下开始溃散。

2月28日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率先北上,直扑哈尔科夫。这是先掐头后去尾的打法。3月6日总攻开始,经过惨烈的巷战之后,3月14日苏军被迫放弃哈尔科夫,3月18日德军一鼓作气收复别尔哥罗德,直到3月27日曼施坦因的攻势才在哈尔科夫以北150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双方形成对峙局面,这个地方即库尔斯克。

哈尔科夫战役为南线德军缓了一口气,而且差点如元首所希望——做活了全局。虽说苏联一定程度上输在过度自信,但惊人的逆转主要还是归功于曼施坦因大胆和富于创造性的指挥艺术。

研究曼施坦因战史不难发现,他的着眼点从来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敏锐地捕捉双方力量的动态变化,最大可能地发挥德军素质高、机动性强的特点,大胆进行大迂回、大穿插,在敌军意想不到的环节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军有生力量。

1943年上半年的苏德南线战场,双方将星闪烁——古德里安、魏克斯、霍特、瓦图京、铁木辛哥、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戈利科夫......而曼施坦因无疑是最优秀的那个,整场大戏中自带主角光环。

一场完美的胜利,仅此而已

历史学家阿兰·克拉克认为,二战中很少有比曼施坦因这一仗更加完整和戏剧性的逆袭。德军修复了前线、消灭了苏军先锋部队、振奋了士气。胜利后的曼施坦因欣喜不已,希特勒更是称之为“战争时运的转折点”。

可惜的是,曼施坦因虽然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却无法实现更高层面的转折,哈尔科夫没能与斯大林格勒、中途岛等齐名于史册,此战最终成了一场惊艳的烟火表演。

未能实现攻防转换

具有转折意义的战役能改变双方的攻防角色,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被迫回收,苏军开始由守转攻。而哈尔科夫反击战只是局部性的胜利,对南线的态势也是暂时性改变。这之后,曼施坦因在此战中那种“我想打谁就打谁”的状况并没能再现。

哈尔科夫反击战:德军败中求胜10万人消灭50万苏军

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后,苏德双方同时转入防御,在库尔斯克一线进入僵持阶段。现在看来,后来的库尔斯克战役有可能是德军逆转的真正时机,但他们没能抓住这个最后翻盘的机会,战场主动权自此完全掌握在苏军手中。

未能制造毁灭性杀伤

据统计,轴心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共损失超过100万人(伤亡及被俘),库尔斯克战役德军伤亡20多万,损失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上千辆,而且全是精华。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战役中,美军一次干掉日本4艘主力航母,再加上一大批日军舰载飞机和富有实战经验的飞行员。日本人在中途岛后虽然仍然保持着战略攻势,但取胜的本钱已经打掉了。

哈尔科夫反击战消灭苏军10余万人,这对当时的德军就是了不得的成果,却是苏联可以承受的损失。1943年德国的人力资源正走向枯竭,甚至不得不修改了征兵法,扩大了征兵年龄。

未能重挫敌军士气

哈尔科夫反击战虽然提振了德军士气,但对苏军仍然震慑不足。当时的国际战局逐渐清晰,斯大林格勒之外,盟军已经打赢了中途岛和阿拉曼战役,同期进行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也已见分晓。在这场综合国力大比拼中,一场战役的胜负已经很难左右全局。

哈尔科夫反击战:德军败中求胜10万人消灭50万苏军

1943年的苏军也已经不是两年前基辅会战时的苏军,退到库尔斯克之后,苏军仍然能够迅速稳定防线,绝不再撤,这是非常关键的。对峙几个月后,双方用尽全力打了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惨胜。

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展现了自己才是战场的主宰,变不可能为可能。但是无论我们今天多么赞叹名帅的敏锐、多么钦佩士兵的英勇,战争都不应该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第一选项。

曼施坦因在战后写了《失去的胜利》一书,并没有太多对战争残酷和失败命运的反思,更多是惋惜一系列“本不该发生的失误”,似乎他至此还停留在战争机器的局限性里,依然相信失败本可以避免。

历史诚实地证明,哈尔科夫之战未能化腐朽为神奇,对第三帝国来说,这仅是一场续命之战,而非转折之战。提到哈尔科夫,人们首先就会想到,那是东线德军最后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