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诗坛领袖、文学巨匠,其诗、词、书、画各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大文豪的诗词细细读来,有着“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婉约之气,有着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洒脱之情,有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放之概,清代学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价道:“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宋朝的这个大文豪,没想到还是个美食家

苏文豪除了他的文才了得,还有一大才华也是为人称道——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号称“饕翁”,说白了就是一代食神,吃货一枚。可是“饕翁”的美誉如何得来?是因为他做过皇上侍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等京官,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过吗?No!苏大文豪众所周知的有才,但是仕途颇为不顺,屡遭贬谪,被贬的地方可都不是什么好地方,不是缺吃就是少穿,要不怎么叫被贬呢?但在文豪心里,贬谪之旅,没有灰心没有丧气,失之官职,得之食物,民以食为天,走到哪吃到哪,再穷再僻,都会懂得食物的真正妙味,把握食物的内在价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开发出新式膳食,在粗茶淡饭中品尝出无限的滋味,并且吟诗作赋的记录下食物之味之鲜之美,可谓吃出一片天地,吃出一番境界,吃出一许情趣。如今当我们再次尝味这些美食时,再次品味这些诗作时,心中不难感味出苏大文豪面对挫折潇洒豁达,面对生活满怀热爱,面对未来充满期望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苏文豪这种超然态度的养成肯定离不开他一生至爱的美食。

一说,家喻户晓的“东坡肉”。苏东坡曾在其《食猪肉》里写道:“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也许就是他烧制美味“东坡肉”的秘籍吧。但“东坡肉”一词起源于百姓:苏东坡贬谪杭州时,西湖已被葑草淹没了大半。于是他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以保周围的田地旱涝不愁,连年丰收。百姓为感激并永记苏文豪的丰功伟绩,于是把长堤取名苏堤。逢年过节时,城里的男女老少都抬猪担酒地纷纷来给他拜年。

宋朝的这个大文豪,没想到还是个美食家

   苏东坡盛情难却,便收下了猪肉,然后让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家的烹调方法经过“九九八十一关”地烧制,精心烹制的红烧肉新鲜出炉后,再挨家逐户地把肉分送给百姓同庆新年。但家人烧制时把东坡先生“连酒一起送”嘱咐领会成了“连酒一起烧”,没想烧制出来的红烧肉,锦上添花更加得香飘味美,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百姓们深深感动于父母官苏东坡的勤政爱民,就把他送来的肉爱称为“东坡肉”。关于东坡肉的民间传说多种多样,我深记的是这个说法,因为从他的诗中读到的感知的,苏东坡为人做事的品格一定是这样的。另外吐槽一点,中年时期的苏东坡是个大腹便便的胖子,他极爱吃肉,有诗为证“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莫当官”。因为我们“可爱”的苏东坡先生,所以每每食之东坡肉,饭桌上都会引来话题多多,着实成为开胃的佐料。

二说,馓子,在两汉时期别称“寒具”,又叫“环饼”。“寒具”:话说清明节前有个“寒食节”,寒食节不能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于是人们做了麻油馓子,方便食用、携带、收藏。明代的李时珍继续研发,把“寒具”作为中药收录在《本草纲目》里,据记载在月子里喝红糖茶泡馓子,有利于产后妇女散腹中之瘀。苏东坡在徐州任职的时候,特喜欢吃寒具,并赋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玉黄深,夜来春睡雾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每每读到“碧油”、“缠臂金”,满脑子里飞转的都是那个形似美人钏环,匀细、色艳、酥脆的寒具,馋得我是垂涎三尺,恨不得立马大快朵颐一番。

宋朝的这个大文豪,没想到还是个美食家

三说,东坡羮。前面说到苏东坡中年爱吃肉,但是到了晚年时期苏东坡就开始注重保健养生,荤素搭配均衡营养。这时的他着意于汤羹的研制,其中一款羹是用新鲜的春笋、齑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儿)、荠菜制作而成,在《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雨》诗中也留下这款苏式羹肴的制作秘籍:“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齑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另一款羹肴是苏东坡在荒无人烟的田间野头突发奇想,架起一口断了腿的小破锅,加以蔓菁和芦菔(萝卜)烹之,结果美味了得,让美食家苏文豪不由地感叹道“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加之这款羹肴有不错的保健作用,东坡先生得意地自称“珍烹”,并在《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诗中写下“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从此也让后人的美食榜中又多一款“东坡羹”。

流传于世的苏式美食还有很多很多,千古佳句更是枚不胜举……苏大文豪的生活里不止眼前的美食,还有诗和远方!且等你去品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