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见疑似鸽子的鸟,它们就是像麻雀一样随处可见的斑鸠,通常都以三两成群的模式,出现在城市、林间、草地、树梢及屋檐下,时不时发出“咕咕”的叫声,很容易被我们误以为是鸽子。
其实斑鸠跟人类“亲密度”很高,从《抱朴子·博喻》中便能得知,古人早就用斑鸠来预测天气。“山鸠知晴雨之将来,不能明天文”
那么问题来了,斑鸠属不属于鸽子的一种?为什么我们见不到斑鸠的巢穴?斑鸠到底是害鸟还是益鸟?我们能不能吃斑鸠?
为什么平常我们几乎看不到斑鸠的巢穴?
斑鸠经常会发出“咕咕”的叫声,飞行状态也跟鸽子差不多,所以在我们老家被称为“野鸽子”,但斑鸠属于鸽形目鸠鸽科斑鸠属,而鸽子属于鸽形目鸠鸽科鸽属,二种并非同类。
斑鸠可细分为山斑鸠、火斑鸠和珠颈斑鸠3类,从外观看上去,斑鸠的身形较为圆润,全身以灰褐色为主,少部分区域为蓝灰色,它们栖息地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山麓、平原、城市,食性很广,主要吃些高稻谷、果实、高粱和昆虫幼虫。
斑鸠10个月即可进入繁殖期,每年5~7月为斑鸠的下蛋期,每年下6窝蛋左右,经过15~20天左右,幼鸟就能破壳而出,此后由雄性斑鸠跟雌性斑鸠轮流照顾。
斑鸠的巢穴呢?
说到这,很多人会想起“鸠占鹊巢”这个成语,误以为斑鸠不仅不会筑巢,而且还要霸占其他鸟类的巢穴,其实“鸠占鹊巢”中的“鸠”并不是斑鸠,而是杜鹃。
杜鹃会把蛋下在喜鹊窝中,而且杜鹃幼鸟破壳而出后,会把喜鹊的蛋推出巢穴外,又或者在几个后代同时孵化出后,因杜鹃幼鸟的体型比喜鹊幼鸟大很多,所以在喜鹊妈妈出去捕捉食物的空档,杜鹃幼鸟会把喜鹊幼鸟推出巢穴,让喜鹊妈妈误以为后代只有一个,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食物都喂给小杜鹃,直到小杜鹃长大后,一摸嘴一溜烟飞走了,喜鹊妈妈还被蒙在鼓里。
斑鸠没有杜鹃这么恶劣,虽然筑巢功夫不佳,但还是会认真筑巢,首先,斑鸠平常喜欢在树梢或草地上休息,并不是一直住巢穴中,到了每年的繁殖季节,雄性斑鸠去提前寻找筑巢合适地点,并且会带着雌性斑鸠一同考察,当雌性斑鸠点头后,双方才会开始筑巢。
斑鸠通常喜欢把巢穴选在10-15米高的梧桐树或者樟树上筑巢,只用少量树枝简单搭建成平盘状,外径不超过50cm,内径不超过10cm,并且斑鸠会用树叶来遮蔽,以此躲避天敌或其他生物偷盗鸟蛋。
斑鸠幼鸟在15~20天后就会破壳而出,经过斑鸠父母约20天的轮流照顾,幼鸟就会长出一身羽毛,接着跟父母一同离开巢穴,所以说,斑鸠真正需要巢穴的时间很短暂,大概35~40天就完事,而且斑鸠警惕性很高,选择筑巢的地方都远离人类活动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误以为斑鸠不会筑巢。
当然,在网上也会看到一些斑鸠在空调机箱、阳台上筑巢,这种情况只能说明,斑鸠在附近很难找到合适的筑巢点,所以才冒险贴近人类活动区域,实属无奈之举。
而且斑鸠也不会吃人类提供的食物,之前网上有位女士,打开窗户后意外发现一窝斑鸠,于是这位女士给斑鸠提供了玉米和大米,结果斑鸠根本不吃,只有遇到阴雨天,斑鸠抓不到食物时才会吃点,这些举动是动物的本能,毕竟斑鸠并没有被驯化,骨子里觉得人类属于能对它们造成巨大威胁的生物。
斑鸠属于害鸟还是益鸟?到底能不能吃斑鸠?
从斑鸠的食性来看,它们主要吃点高稻谷、果实、高粱和昆虫幼虫,其中涉及到人类的农作物,而且很多时候,斑鸠明目张胆的到田地中觅食,触及到了农民的利益,因此从农户角度来看,斑鸠属于有害的。
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斑鸠栖息在人类建筑中,一大早发出“咕咕咕”的声音,主人家常年听到这种噪音,心里肯定也会不爽,而且斑鸠的粪便有时候也会落在阳台、玻璃窗上,说不烦恼是假的。
但从斑鸠角度出发,它只是因栖息地减少,生活区域不得不跟人类区域重叠,在饥饿面前,或许斑鸠也没办法才吃农作物,而且斑鸠在进食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会采用“整颗生吞”的方式,以至于很多种子会随着斑鸠粪便进行地域上的转移,斑鸠变相在帮植物散播种子,从自然生态上来讲,斑鸠属于益鸟。
能不能吃斑鸠呢?
斑鸠作为野生动物,常年生活在富含细菌微生物的环境中,体内或多或少也会携带一些,有些病菌在动物体内没事,可一旦转移到人类体内,没准就会发作,从而引发疾病。
而且斑鸠吃的都是生食,体内存在大量寄生虫,如果人类吃了斑鸠,不排除其体内存在耐热性很强的寄生虫,后果可想而知。
此外,野生斑鸠体内存在大量累积的重金属,人类吃了斑鸠后,大量金属离子也会转移到人类体内,所以从安全角度来讲,人类最好不要吃斑鸠。
况且斑鸠属于“三有”保护动物,2022年9月3日,李某某和尹某在阳市赫山区欧江岔镇汾湖洲村附近,用气枪打落5只斑鸠,当二人准备返程时,被民警当场抓获,后因相关罪名,李某某被判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被告人尹某犯非法狩猎罪,判处罚金5000元。
关于类似非法捕捉斑鸠的案例还有很多,斑鸠跟人类一样都属于大自然的一份子,切勿为了口腹之欲去猎杀斑鸠,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超智慧生物,有责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