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父子决定上交国家
老朱发现这个猪并不是如此简单,于是和儿子一同把它洗干净后藏在了一个干净的地方。以免发生什么不测的事情,在第二天一大早,朱家父子便不顾天气状况,即使是冒着细细的小雨也要去送这头“青铜”猪。当时的县政府还没有文物管理的部门,县政府建议他们可以把它送到省政府。
父子两人一刻也不耽误,随即便把它送到了长沙的省博物馆。当时的考古研究所就设在省博物馆馆内,当即,所长何介均先生便亲自收下了这个“青铜”猪。经过研究所的辨识,何先生就拉着老朱的手说到:“非常感谢你们为国家发现了这样一件宝物。”
朱家父子走后,研究所的人员对它十分的好奇,整个博物馆的人都十分兴奋。经过一系列的修整,这个猪浑身的尺寸是长40厘米,长为72厘米,重则达到十九点七五公斤。猪的外形也是非常精致,它的耳朵直直地立着,脊背上的鬃毛还直立着,两眼瞪得圆噔噔的,嘴角微微翘起,着的是非常的栩栩如生。
综合下来,工作人员觉得从动物的进化角度来看,这头猪并不是家养的猪,而是一头野蛮力量非常大的野公猪。
商朝的绝版“青铜”猪尊
甲骨文中也曾有过记载,关于殷商时期养猪的记载:“陈豕于室,合家而祀。”这里的“豕”就是猪的意思,而且在商代一个家只有养了猪才叫家,可见猪的重要性。这个猪尊的背后有一注酒的椭圆形的孔,孔上则是有一个盖子覆盖着,盖子上还有一只小鸟。
这不仅仅是证明了我们的祖先制器的技艺之高,而且也佐证了一个历史中的事实,那就是古时候田园中的猪都是野外放养的,可见田园之风如此浓厚。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发现了这个猪身上另外值得关注的点。
那就是这个猪的身上有六处修补,分别在脖颈、背上、臀部、猪鬓……所以由此推断这个文物在古时一直被频繁使用。后来经过一番考证,肯定了大家猜测它为商代猪尊的想法,而且这是商代唯一一个以猪为容器的器物。
这个容器的主要作用就是盛酒之祭祀用的。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器物。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文物,研究所的人员专门去了朱氏父子的家乡,发现他们家的这个地方,面对湘江,背靠一座大山,正好处在山坳之中,风水上叫这一个地方叫做“金盆养鲤。”
专家认为,青铜猪的出现并非偶然,因为原来的中原文化被携带到了湘潭一带,这才会有它的出现。正是猪在湘潭地区的出现,才带动当地的农业的发展,猪在奴隶社会是重要的家禽,把猪做成祭祀专用的器物,也就说得过去了,非常符合南方普遍养猪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