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北方的汉人入闽,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光州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58个姓氏的数千将士入闽并在此繁衍生息,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元光(656—708年)为唐朝首位漳州刺史,因建漳立州、护国安民的功绩,被自唐朝以来的历代朝廷追封22次,敕封庙号“威惠”,尊其为“开漳圣王”,民间百姓广为祭祀。如今,“开漳圣王”民俗信仰已成为闽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华人(尤其是闽南人)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民俗信仰之一(其他三大民俗信仰分别是妈祖、保生大帝和关圣帝君)。

福建华安发现三处“开漳圣王”陈元光兵寨遗址
影视剧照

陈元光其人其事

  据陈氏族谱所传,陈元光出自陈朝的宗室,其高祖父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堂兄弟陈霸汉(曾任陈朝的大宗正,掌管王室亲族事务)。陈元光的曾祖父陈杲仁因平寇有功,于唐乾符三年(876年)被唐僖宗追封为“忠烈公”,后来进封为“福顺武烈王”。陈元光的祖父陈克耕和父亲陈政均效力于唐朝。

福建华安发现三处“开漳圣王”陈元光兵寨遗址

  唐总章二年(669年),陈元光随父陈政领军入闽,维护地方秩序。仪凤二年(677年),陈政去世,陈元光承袭父职。在唐永淳二年(683年),陈元光奏请建置漳州,以期长治久安。

  在朱熹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里,有一篇《漳州守臣题名记》。文中记载,唐垂拱二年(686年),朝廷任命陈元光为左玉钤卫左郎将,漳州刺史。左玉钤卫,即唐朝禁军十二卫的左领军卫,唐光宅元年(684年),改左右领军卫为左右玉钤卫,唐神龙元年(705年)复称为左右领军卫。

  陈元光任漳州刺史期间,大力开发当地经济,比如开山取道、开垦土地,扶助当地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并促进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的融合。经过多年善治,漳州地区局势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唐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右豹韬卫大将军(正三品)。

福建华安发现三处“开漳圣王”陈元光兵寨遗址

  作为开漳建州的创始人,陈元光卓越的历史功绩得到了历代朝廷的肯定和褒奖。比如,开元四年(716年),唐玄宗追封陈元光为“颍川侯”,谥昭烈。到了宋朝,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封“忠应候”。徽宗政和三年( 1113年)十月,赐庙额“威惠”。宣和四年三月,封“忠泽公”。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加封“显佑”二字。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又加“英烈”二字。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加封“英烈忠泽显佑康庇公”。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进封“灵著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加封“顺应”二字。绍兴三十年(1160年),又加“昭烈”二字。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九月,加封“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明万历七年(1579年),明神宗加封“威惠开漳陈圣王”。

福建华安发现三处“开漳圣王”陈元光兵寨遗址

  陈元光的后人也对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比如,创办于唐景龙年间(707—709年)的“松洲书院”(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松洲村),是中国创办时间最早的书院之一。该书院为陈元光之子陈珦与士民开讲典礼并聚徒讲学之所,也是唐代最早具有教学活动的书院。唐贞元二年(786年),松洲书院前庭增建将军庙,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部将。宋宣和二年(1120年),朝廷诏令赐将军庙名为威惠庙,漳州府及各县文武官员于此例行春秋二祭。该书院与松洲威惠庙在建筑上合为一体,形成“前庙后校”的格局。2005年,松洲威惠庙中殿遗址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