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充为什么要决黄河 黄河历史上被掘开过几次。

纵观杜充一生,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决黄河事件。当时金兵进犯,黄河以北成为了宋朝和金相互争夺的地区。宋朝末年,烟四起,各地起义军也开始起来反抗。

杜充为什么要决黄河

杜充,南宋名臣,官途一路顺风顺水,最后还被宋高宗赵构拜为右相,地位仅次于当时的左相。就杜充本人而言,可以说是宋朝南渡的关键性人物。

在其位,谋其政。杜充在位期间,并无什么大的功绩。相反,杜充本人滥杀无辜,将迁居的百姓全部屠杀只为了一个未知的因素。《宋史》对其评价:“喜功名,性残忍好杀,而短于谋略。”况且杜充本人我行我素,完全听不进旁人的劝谏,也因此得了郭永这样的评价:“人有志而无才,好名而无实,骄蹇自用而得声誉,以此当大任,鲜克有终矣。”

金兵在攻破开封城前天晚上,当时是由杜充镇守在北京大名府。当时的杜充,完全把自己当做韩信再世,不但能够运筹帷幄、主持大局,还能亲自披挂上阵,消灭敌人。但是当完颜宗望率领的金国东路军到达,杜充分分钟被打脸,胆小如鼠,临阵脱逃,不敢出兵迎接。杜充当时镇守在北京大名府,要想阻止金兵的进攻,唯一的办法就是开决黄河,让洪水制止金兵。

杜充决黄河

当然,杜充真的这么做了。但是天不遂人意,杜充开决黄河堤口,泛滥的洪水不仅没有阻挡金兵,反而将沿河的百姓淹。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瘟疫蔓延,饥荒和瘟疫再一次让黄河沿岸的死亡人口剧增。而繁华的江淮地区,也惨死在黄河决堤的洪水之下。曾经歌舞升平的地方,却变成了人间地狱。

杜充决黄河这一举措,更是加速了金兵进击的脚步,南宋朝廷风飘摇。杜充决黄河,到底是对是错?毫无疑问,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在以前,杜充决黄河的做法都是极其愚蠢的。为什么?单凭自己的想法,却没能考虑决黄河所带来的影响。这不是愚蠢的行为吗?行军打仗之前 ,身为统帅,自然是思前想后,将所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考虑在内,很显然,杜充没有全局观念,因而做了决黄河的错误决定,致使曾经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沦为人间地狱,几十万的难民无家可归,忍受饥饿和疾病带来的痛苦。后人为什么要原谅这样愚蠢的行为,并且肯定杜充不计后果决黄河的行为呢?

黄河历史上被掘开过几次

细看每一次的灾难,其中对生命、环境、城池带来巨大破坏的、影响最深远的还是开封历史上五次“以水代军”的人为决堤。这五次“以水代军”的灾难分别是秦将王贲的水灌大梁、宋将杜充的自决黄河、金将白撒的决河水卫京城、元将防古的寸金淀决口、明末的水漫开封城。

一、秦军水灌大梁

大梁城跨鸿沟两岸,同时又处在一个大的平原地带。这种地理环境有利的一面是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缺陷是不利于军事防御,有水灾的隐患,同时也为敌人在进攻时制造人为水难提供了外部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水攻有三次。

一是春秋晚期的晋阳水战。公元前453年,晋国智氏率领韩、魏,共同进攻赵氏晋阳城,三年都没能成功。于是智氏就引汾水灌城,使得城中悬釜而饮,易子而食。

二是秦将白起水淹鄢城。公元前278年,秦国派白起伐楚,当攻打至楚国陪都鄢城时,久攻不下。于是就在蛮水之上,筑坝拦河,修渠百里,导水以灌鄢。水从城西灌城东,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

第三次就是最为著名的王贲引河沟灌大梁之战。《史记·魏世家》载:“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两处文献记载说的是同一件事,就是发生在公元前225年的水灌大梁事件。

《史记·魏世家》记载,“秦之破梁,引河沟水而灌大梁,三月城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大梁城城墙坚固,同时也说明大水围城时间长,但大水进城后,对大梁城的破坏到底有多大,一直以来都没有实际的考古证据。

2016年,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马建华、吴朋飞团队在开封市钻取了4个25米连续岩芯,开展高密度岩芯样品粒度、黑碳、地球化学元素和年代分析。其中位于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西北操场东北角的钻孔中没有发现战国时期的遗存,而位于河南大学医专校区北院操场东北部钻孔、位于开封万博广场南部钻孔、位于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东北部钻孔均发现有明显的战国时期地层堆积。

这次钻探为我们划定大梁城的四至范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证据。同时通过建立基于冲积地层洪泛信息的洪灾度模型,对战国以来,进入开封城洪水的洪灾度进行了反演,发现在开封遭受的所有侵入城市的洪灾中,公元前225年的鸿沟水患是洪灾度最小的一次。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当年王贲水灌大梁城,只是冲垮了城墙,淹没了大梁城的南部区域,于是王贲趁机占领了大梁城,而大梁城本身的主体建筑可能大部分被保留了下来。虽然如此,因为长期围城,可能大梁城仍会因为饥荒、病患、瘟疫、战乱等遭受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破坏,所以,其没落还是必然会发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