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七八糟”与历史上的“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

乱七八糟”是个成语,也是口语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词。它常用来形容毫无秩序、乱糟糟的样子。语出自清代曾朴《孽海花》第五回:“你看屋里的图书字画,家伙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洁,不像公坊以前乱七八糟的样子了。”

“乱七八糟”与中国古代两场政治大动乱有关,分别为“乱七”和“八糟”。“乱七”指的是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八糟”指的是晋朝的“八王之乱”,都是皇权斗争激化的产物。

西汉初年,刘邦大量诛杀功臣,铲除异姓王。为了加强刘氏宗族势力,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但是,随着诸侯王的势力扩大,其弊病也显现出来。经过几朝的演变,到景帝时诸王势力越来越大,其中齐、楚、吴三封国几乎占天下之半,严重地威胁着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大臣晁错建议景帝进行“削藩”,减少诸王的封土。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引起诸王的强烈不满。

景帝三年正月,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听信馋言,诛杀了晁错,但诸王军队不退。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周亚夫以坚壁清野的战术,多次打败七国军队。三月,叛乱基本平定。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周亚夫平七乱”。“乱七”一词,即出于此。

“八糟”指的是晋朝皇室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担心其他大夫会夺去他的政权,便把皇室子弟分别封为诸侯王,并规定享受许多特权。司马炎后,继位的惠帝司马衷昏庸无能,贾后把持朝政。为独霸朝野,贾后将皇太子司马废为庶人后毒死。赵王伦趁机发动兵变,打出了为太子司马报仇的旗号。永康元年,赵王伦发兵进攻洛阳,斩杀贾后及其亲党,一场持续16年之久的皇权混战就此开始。由于先后参与这场战乱的共有8个同姓王,所以史称“八王之乱”。

“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老百姓的更加困难。因此后人就用“乱七八糟”来表达混乱或无序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