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词叫“逆向考研”,“逆向考研”被形容成“向下考”的“逆流”,那么,逆向考研是什么意思?逆向考研是学历内卷还是专业为王?下面就来为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逆向考研,同时,来分析一下大家为什么要选择逆向考研。

逆向考研是什么意思,逆向考研是学历内卷还是专业为王

逆向考研是什么意思?

所谓“逆向考研”,就是一些“双一流”高校的本科生报名、考取“双非”高校研究生的情况,也被形容为“向下考”的“逆流”。

后来,逆向考研就泛指为:本科院校名气比较大的学生,去一个比自己本科排名差、知名度不如自己本科学校读研。

为什么要逆向考研?  

按理说,“人往高处走”考研就是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考进一个更好的高校,那么为什么近几年大家会选择“逆向考研”,这样的决定究竟处于什么原因呢?总结一下,无非以下几点:

1、为了上岸。随着考研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相比上公办院校,稳妥上岸逐渐成为一些人考研的追求。

2、为了学历。用人单位招聘时的要求水涨船高,大学毕业生只想混个研究生学历。

3、为了专业。考生选择特定领域实力更强的双非,这可能说明他们读研更看重专业而非仅仅是学校层次。

逆向考研是学历内卷?

关于逆向考研有人说是“学历内卷”,其实,逆向考研之所以成为一种现象,不得不承认考研已经开始严重内卷。光明网刊发评论员文章称,“逆向考研”的背后是考研严重“内卷”。

逆向考研是什么意思,逆向考研是学历内卷还是专业为王

高校部分专业研究生复试线逐年攀升。以最热门的新闻与传播专硕为例,该专业2022年复试A类国家线367分,较上年上涨12分。基于国家线,各院校新传专硕要求考生初试成绩400分以上的进复试标准成为了普遍现象。

要知道新传专硕满分500分,400分以上才有资格参加复试,意味着该专业竞争形势极其激烈。而类似“卷”的考研专业还有很多。

实际上,硕士学位成为当前就业市场的基准门槛早已不是新鲜事。应往的本科毕业生想要通过增持学历来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这是考研严重“内卷”的重要原因。

虽然学历并不一定能够代表技能,也无法直接体现个体能否胜任某一工作岗位,但对用人单位而言,通过筛选学历降低选人用人成本,是一种经济和高效的方式。考研一年一次,并不是所有考生都能一次“上岸”名校或热门专业,因而降低考研成本、提高考研成功率的选择自然就是报考普通院校研究生。这也就不奇怪“双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生考研择校时选择“双非”院校。

逆向考研是专业为王?值得注意的是,“双一流”高校学生,考研选择非“双一流”或传统意义上的“四非”,并非全然是“确保考上为要”的权宜之计。仔细分析会发现,考生大多是冲着这些目标高校的热门、强势或者是适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而来。

去年“逆向考研”的明星学校,“96名浙大本科生报考杭电研究生”的主角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业内就是以电子信息学科群有特色、办学水平高、就业能去华为著称,同时这些学科专业近年来在就业市场紧俏。所以有评论称,表面上看是“逆向考研”,其实是“向热门强势专业集结”。

即便“逆向考研”还有一重积极意义在于打破唯名校论,但这与满足个体发展意愿并无太大关联。名校的招生人数有上限,与其过度努力冲刺名校,不如选择匹配个人能力的目标院校。

从高校办学的角度看,一流大学不代表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一流,同样,一些综合排名不高的大学却在某一学科或专业上实力卓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