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提出了"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初春阳气初生,但阴寒未尽,所以天气时冷时热,变化快且明显。养生学家认为,这个时期宜保暖,衣服不可顿减,以助人体阳气生发。由于中国在同纬度上春(秋)季升(降)温最急,因此才诞生了中国特殊的“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 

春捂最佳穿衣原则 春捂究竟要捂的部位盘点

中国民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正好和人们初春时想急切地脱掉累赘的冬装、立秋后不愿意穿秋裤相对立。初春和立秋正是疾病多发期,如果再赶上乍暖还寒的倒春寒、秋天提前到来的寒流,小则感冒发热,大则心脑血管疾病,都会在此时发生,所以才有了“春捂秋冻”这个经验之谈。

之所以要“春捂”,是因为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中产生热量与散发热量的调节,和冬季的气温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季节交替时,天气变化无常,这个时候如果过早减衣,一旦气温发生变化,就会难以适应,身体的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导致病菌乘虚侵入体内。感冒是最先出现的,心肌炎、肾炎、鼻窦炎等也会随之发生。

从中医角度讲,春天天气转暖,毛孔就要张开了,这在中医来讲属于卫外之气的一部分。和冬天相比,这个时候皮肤开合不像冬天那样紧,这样也便于阳气的生发。之所以不要急着减衣,是要通过捂,给皮肤一个温暖的提示,催促它和外界温度“同呼吸”。

至于秋冻,道理与此类似,也是通过适度的寒冷刺激,赶在冬天到来之前提示身体:降温了,要尽快关闭毛孔,建立起抵御严寒的“屏风”,也就是提高免疫力。所以,“春捂秋冻”可以看成通过穿衣这个生活的细节,帮助身体在季节交换、温度变化时主动地适应自然,看似穿衣之术,实则养生之道。

那么,要捂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呢?研究表明,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尤其需要“春捂”。一般来说,气温到15摄氏度,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摄氏度以上并持续一周左右,就可以不捂了。如果是老年人,则需要捂的时间再长些,并要随时加减衣服。

春捂最佳穿衣原则 春捂究竟要捂的部位盘点

春捂的益处

1、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

我们知道人体的恒定体温保持在37度左右,高于或低于这个体温都不好。而这种恒定的温度是怎么保持的呢?一是通过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2、有利于抵御风寒

春天到来,人体内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也会慢慢开始活跃起来,皮肤毛孔会逐渐张开。春天还是寒风陡峭的,如果这个时候减少衣物,毛孔受到寒风侵袭,很容易感到寒冷而生病。

3、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

初春时节,天气还是变化无常,可能昨天还是温暖如春,今天就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春捂”才行,否则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春捂,究竟要捂哪些部位呢?

1、手腕

春天一般都是早晚凉中午热,所以有些人就是里面穿短袖衫,外面加一件外套。千万先别着急穿短袖衫,还是穿长袖衫吧。到了中午,很热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外套脱了。这样子,衣物不会减得太快,从而避免凉风吹进身体里。

2、腰、肚脐

觉得春天气温高了,很多人穿起了短款,衣服都包不住肚脐和腰的。其实这样子是不对的,春季要特别注意保护好肚子和腰,不要着凉了。爱美的女士也暂时收起短装上衣,捂好自己的腰肚吧

3、小腿

不要因为爱美就在初春露出小腿,天气一暖,街上都会出现穿裙子的爱美女士。膝盖,足眼很容易着凉入风的。为了健康着想,还是暂时收起你的短裙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