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欧,入侵的外来物种大米草反而将海岸米草排挤出原生地。|维基百科
4)偶然性环境因素。前面提到的门多塔湖里多刺水蚤爆发就是典型例子。门多塔湖富营养化的水质和通常较高的水温并不是多刺水蚤的最爱,可2009年夏天的异常低温让多年来被高温抑制的多刺水蚤终于摆脱紧箍咒,迅速繁殖,数量骤增,大量虫卵甚至使其在气温恢复后若干年里还一直泛滥。同样,偶发的环境变化也可能使入侵植物一改隐忍故态,比如异常的高温导致它们萌芽率激增。
对于本土物种而言,由于环境中往往存在各种天然制约因素,因而不太会出现爆发事件。而入侵生物离开原生地后,天敌缺失则使其易于失控。并且,入侵过程经过多个环节的淘汰和筛选以后,久经考验的入侵生物更善于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
多少入侵物种在暗处?
传统理论认为,大量的入侵生物在数量大爆发之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但最终的突然增长是必然的。沉睡族群假说则认为,沉睡族群的爆发需要有一些并不确定会出现的触发因素。只要这些因素不具备,沉睡族群很可能会一直潜伏下去,甚至会被当成无害生物而被人们忽视。
鉴于入侵生物可能长期以不为人知的状态苟活于入侵地,可以推测,它们被大量发现是偶然事件,是例外;而少量存在并且不被发现,才是一般,是常态。事实上,已经有研究发现,某些入侵的水生物种就呈现出这样的分布规律。
所幸的是入侵生物从原生地侵入新的地域并非易事,需要经过自然的、人为的各种沟沟坎坎。通常认为,这些入侵者最终能真正站稳脚跟并存活下去的仅有10%,这被称为10%法则。也有学者对这个数字提出质疑,认为对于脊椎动物而言,这个比例应为50%,植物和昆虫应为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