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下的南极望远镜也能“移动打靶”

匹配优异的南极天文台址,南极天文光学设备需要实现对移动天文目标的高精度跟踪测量,获得例如恒星连续的光度变化、颜色变化的精确数据。

中山站天文观测平台上的小型望远镜阵列,包括4个光学波段镜筒(单镜筒口径150mm,视场直径6°)和1个近红外0.9-1.7微米观测镜筒(口径200mm,视场7′×5.6′)。五个镜筒集成架设在直驱式赤道仪上,具有角秒指向和亚角秒级的跟踪精度,能将天体目标锁定到望远镜观测视野中,开展高精度的光度和颜色测量。

南极望远镜就好比运动员在冬季奥运会上的移动打靶,需要在极低温(中山站-45℃)、风霜雪的考验下,稳定地打到5千米远处的1元硬币,难度极大。

留守南极中山站的科学家在越冬期间正通过室内遥控望远镜进行有序的观测和拍摄。目前,望远镜运行良好,未来将会有大量专业数据陆续传回国内,由后方科研人员进行系统性分析。

为什么要在南极建造望远镜

中山站天文观测平台和望远镜阵列照片

在南极,寻找宇宙终极问题的答案

几千年前,屈原向天发问:上下之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几千年后,我们正在南极寻找这些答案。

我国已先后在南极建设了包括中国之星小望远镜阵列(CSTAR),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南极亮星巡天望远镜(BSST)等一系列光学天文观测设备,取得了例如引力波光学对应体搜寻测光观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Hu et al, Science Bulletin, 2017)、系外行星候选体搜寻(南京大学 Zhang et al, APJs, 2019)等突出科学成果。

为什么要在南极建造望远镜

小望远镜阵列在中山站拍摄星图

目前极地创新团队首批次部署南极的天文光学设备,以大视场、中小口径巡天望远镜为主,拟在靠近南天极附近的天区搜寻太阳系外行星,并开展多波段测光、近红外波段观测实验。通过对系外行星的搜寻测光观测,可以回答诸如宇宙中是否存在类地球行星、人类是否孤独等科学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