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和医疗供给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但由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仍然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特别是近年来一些病毒传播给很多国家造成严重的公共健康危机。世界卫生组织召集相关领域科学家梳理了地球上最危险的9大病毒。

1.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这是一种蜱媒自然疫源性病毒疾病。该病1944年发现于克里米亚,被定名为克里米亚出血热;后来在1969年刚果暴发的出血热病原体也确认为该病毒,故称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这种病毒性出血热较为严重,以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为主要病变特征,病死率为10%~40%。该病在非洲、中亚、中东、东欧、南欧及印度等地都有发现。

微信截图_20200401111937.png

2.埃博拉病毒

这是一种急性病毒感染,致病对象为人类和某些动物,又被称为埃博拉出血热。该病毒引发的首个病例出现在1976年,疫情于2015年在西非暴发,主要影响到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埃博拉出血热的平均致死率为50%,某些地区高达90%。其症状包括发烧、呕吐、出血和虚弱。患者能否康复,取决于护理条件及自身免疫系统是否强大。2019年11月,欧盟宣布美国默沙东公司生产的埃博拉疫苗获得在欧盟上市许可,成为全球首款正式获批上市的埃博拉疫苗。

3.马尔堡病毒

又称绿猴病病毒,是马尔堡出血热的致病源。该病毒源自非洲乌干达及肯尼亚一带,为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的共患疾病,可通过体液(包括血液、排泄物、唾液及呕吐物等)传播。患者症状为高烧、腹泻、呕吐,某些器官严重出血。2004年10月~2005年7月在非洲安哥拉暴发,超过300人死亡。目前尚未研发出针对该病毒的疫苗或医治方法。

4.拉沙病毒

在非洲西部广泛流行,特别是塞拉利昂、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等国。该病病程约1~4周,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等,病死率约1%。2019年1月,中国有关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成功筛选出能够阻断拉沙病毒入侵的抑制剂。

微信截图_20200106102307.png

5.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及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

中东呼吸综合征和“非典”的元凶都属于冠状病毒,此类病毒通常会导致上呼吸道疾病。两种疾病都很容易通过空气传播,患者一旦打喷嚏或咳嗽,周围人很可能“中招”。SARS病例最早于2003年在亚洲首次发现,但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中东呼吸综合征最早在2012年发现于沙特阿拉伯,之后传播至其他地区,病死率约36%,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疗法或疫苗。

6.尼帕病毒和裂谷热病毒

尼帕病毒是在马来西亚首次发现、继疯牛病、猪口蹄疫、禽流感后,又一引起广泛关注的人畜共患疾病病毒。感染者有发热、严重头痛等症状,病死率为40%~75%。裂谷热病毒主要影响动物,可致牲畜死亡和流产。人对该病毒普遍易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感染。目前对该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7.切昆贡亚热病毒

这是一种虫媒病毒,主要来自非洲等蚊子盛行的地方。感染者急性发病期一般持续7~10天,发热和关节炎是主要症状,约有一半患者还会出现皮疹,重症者日常生活受限。部分患者可在短程激素治疗后出现改善,近一半患者发病6个月后仍有临床症状。目前尚无针对该疾病的疫苗或疗法。

8.新型布尼亚病毒

这是一种发现于东亚地区的新型病毒。目前认为主要由蜱虫传播,可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世卫组织将该病毒性传染疾病界定为“严重级”。该病在韩国的病死率为47.2%,目前尚无有效疗法或疫苗。

1.png

9.寨卡病毒

这是由白线斑蚊和埃及斑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感染该病毒后可能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类似登革热的症状,如果孕期妇女患病,则有导致胎儿患小头畸形综合征的风险。目前尚没有可治疗该病的专门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