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它和长城一样是中国人所创造的两大古代工程奇迹。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对运河沿线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与国家的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宋以来至清咸丰年间的700年中,黄河南泛,夺淮入海,河水泥沙沉积,造成夏邑县境内大运河水道不通,最终废弃。由于历史上航运发达,运河故道内存留下大量历史文物。
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隋唐大运河
隋唐运河贯穿夏邑县南境,据《清一统志》记载“(隋堤)在商丘县城外三里,东经夏邑、永城二县,即汴河故道,隋时所筑”。隋运河从虞城县境进入夏邑县八里庙、济阳、会亭,东入永城境,沿商永公路两侧,全长约27公里。在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工程中,出土了大量唐宋时期的文物,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夏邑济阳段尚保存长约2000米、宽30—50米的水面,是北方地区唯一的保存水面较好的一处大运河遗址。
夏邑,简称栗,古称栗邑,商丘市下辖县,素有“中国孔祖之地”之称,是中原地区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产业转移的最佳投资城市。
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长安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诗道:“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二首》)但是隋朝大运河在其后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仅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与隋朝大运河有重合)取代。
主要作用:沟通南北水运
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第一,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在古代,陆路长途迁移,只能靠骑马、坐牛车和步行,要跋山涉水,行动十分艰难和缓慢。但是人类早就有认识,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载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许多。把人和物放在船上,或人划,或扬帆,或做水闸提升下降,可以日行数十里甚至百里,真是一种人类行为的飞跃。船大,可运兵,可运马,可运粮食,可运草料,可运煤炭,可运石材,花样多了,大大拓宽了人类的活动空间,以致可以组织起有效的大规模的国家行为。不过,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南北则不行。隋炀帝决定挖凿南北大运河,干脆把东西南北都用水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岂不是一盘大活棋?有了大运河,他可以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地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王权范围,宛如揣在自己的怀中,牢牢地属于自己。在过去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位帝王这么做过。这是空前的。
隋唐大运河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