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真的存在吗

多重人格”可能是心理医生诱导出来的

突然鬼神附体,变得疯疯癫癫,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一会儿又突然清醒过来,忘记了发生过的一切,仿佛邪灵已经离开躯体……到了今天,鬼神之说已是不经之谈,而“鬼上身”如果不是装出来的,那么应该视为一种精神问题。精神科专家称,这些人可能发生了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一种以上的人格控制,即有很多个“我”。例如,在纪实文学《24重人格》一书中,主人翁称自己在莫扎特、精灵等24个身份中变换。这可能是一种精神障碍,学术上又叫多重人格障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等,但与分裂样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不是一回事。人格分裂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它本身就有伪装的嫌疑,或者是由心理医生诱导出来的,但也有研究发现人格分裂者的大脑确实发生了变化。

病例:人格分裂赢得丈夫关注

50岁的妇女A与丈夫关系欠佳,丈夫平时很少回家。一日A到美容院做拉皮手术,她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脸被切开几道流血的口子,突然“鬼上身”,对人大喊大叫,对自己的头发又抓又扯。此后的大半年里经常如此,发展到连走路也有困难,经常走一步退两步。丈夫不得不抽时间照顾她,后A因病情难以控制被送到精神病院住院,但医生未检查出她的大脑有问题。

原来,A的家境并不富裕,老公给了她5000元钱做家用,她却拿去做美容。结果她既怕老公知道会责怪,看到出血又怕手术失败。A属于容易受暗示的人,这些心理压力直接诱发了她的情感爆发及鬼神附体的行为,既逃避了丈夫的责备,又引起了丈夫对她的关注,还有可能不用支付那笔美容的费用。经过“鬼上身”的一番宣泄,问题虽然暂时解决,但她尝到了甜头,因此日后还可能复发。

医生建议A加强与老公沟通,宣泄压抑的情感,以成熟的应对方式去解决婚姻家庭问题,而不是用“身份转换”的不成熟方式去逃避现实。夫妻一起进行家庭治疗的效果较好。

表现:吊诡的失忆

人格分裂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有些人社会功能正常,有些人却无法跟人相处,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的菲利普M.库恩认为,人格分裂不是幻想的产物,过去的“鬼上身”其实就是人格分裂的表现。此外,人格分裂比较典型的表现有:

•有几套各不相同的言谈举止、立场和观念,有人说这是多重人格,也有人说这是多种身份识别,反正仿佛有很多个不同的“我”,最多可达成百上千种。

•时常感到莫名的疼痛,主要是头痛。

•无缘无故地暴怒、抑郁、焦虑、害怕。

•感到世界和自己是不真实的。

这些表现也可以在癫痫、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情绪障碍中出现,不容易区分。而人格分裂的突出特点是他们声称自己在不同的“我”中不由自主地转换,当处于一个“我”的时候,其他“我”的东西可能失忆,忘记了创伤和日常事情的记忆。病人经常感觉自己好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醒过来,给生活造成了混乱,导致他们常有自杀倾向。

人格分裂中不同“我”之间可以完全隔离,例如某人认为自己现在是张三,下个月又成了李四,他是李四的时候,对张三的事情全部不记得了。也有人是不完全隔离的,“我”是张三的时候心里还有李四,有时不同的“我”还会发生冲突,例如勇敢的张三和懦弱的李四争吵不休,几种意识可在大脑里为做一个决定而讨论。

支持派:病人儿时受过创伤

人格分裂历来被认为是经受了难以承受的应激和创伤的结果,而不像是脑子有病。

人格分裂者95%~98%受过心理创伤,例如经历了地震、战争、丧亲,或者童年受过性、身体或感情的虐待,之后心理情感处于与现实分离的状态。

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多次严重受创,无法承受痛苦,或者施虐者正是照顾自己的亲人,自己离不开他们,于是只好把创伤的记忆压抑到潜意识里,日后又从潜意识里冒出来形成了一个“我”的体验。如果他在不同的年龄段再三受到打击,有可能分裂出多个“我”来,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有很多病人表现容易受到暗示,容易被催眠引导,部分病人出现癔病发作。这类病人还常常表现为意识范围狭窄,即看事情只看到一点,其他全然不顾,并具有表演色彩。这跟圆滑世故者“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不一样,后者意识范围并无改变。

但是目前对这些人进行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病人在不同的“我”时脑电图和大脑血流会发生变化;部分病人大脑顶叶、杏仁核体积发生了改变,对记忆的加工水平也发生改变。但也有些病人在以上检查中并未发现改变。

质疑派:治疗师忽悠出来的病

在今天,受过教育的人不会把癫痫、大脑损伤、遗传疾病等解释成“鬼上身”。然而在古时候,不懂科学的人们只能那样认为,而且这些信念和行为还得到社会传统与习俗的不断强化,例如当年的“专家”—巫师、神棍就是这样讲的,还会作法驱魔。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斯潘诺斯认为,所谓多重人格是治疗师、病人与社会共同打造的产物,“病人学会了把自己剖析为多个‘我’,并学会在此基础上把这些‘我’展现出来,而且还学会重构和修饰自己的个人经历,使之符合他们对多重人格的理解……心理治疗师在制造和维持多重人格上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大多数治疗师连一例多重人格的病人都没见过,就声称每年遇到过几百例,对病人的诊断都是想当然的。然而,这些病人在治疗前通常没有遭受过性侵犯的记忆,在治疗师鼓励回忆之后,这些“记忆”就冒出来了,而且在接受治疗后冒出来多个“我”。

斯潘诺斯认为,现实中多重人格承担着多种不同的社会交往功能,但不一定是精神障碍,也不一定要有童年被性侵犯的经历,也就没必要进行什么投射测验、催眠治疗等。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自然地学会把自己代入多个身份,做出相应的行为。当人格分裂的说法出现后,人们就把这个说法往自己身上套,觉得自己也“分裂”了。

例如,小说《西碧儿》讲一个女子小时候被人侵犯过,于是产生了16重人格。此前,学术界只报告过75例多重人格,但此书在1973年出版,1976年被拍成电视剧,此后的1985年到1995年间北美有近4万人被诊断为多重人格。讽刺的是,人们后来发现《西碧儿》的故事原型梅森女士本来没有人格分裂症状,是在接受催眠治疗后才被诱导出来的。精神科医生们对此一直没有取得共识,相当一部分学者质疑这究竟是不是一种病。

“国际人格分离研究会”创始人班尼特·布劳恩用药物和催眠使得一名女病人相信,她有300重人格,其中包括虐童色情狂、邪教徒、吃人狂,她杀了几十个人,每年吃人两千……但结果是女病人最后打官司赢得天价赔偿,布劳恩也被停掉了执业资格。

治疗:整合一个独立人格

目前对人格分裂的治疗是要将不同的“我”整合回到一个功能正常的人格,同时处理应激与不安所产生的症状,主要的方法是心理治疗,可适当辅以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可帮助修复病人童年的创伤,消除固着的情结,学习成熟的应对模式。对于暗示性较强的病人,正性的暗示也有效。治疗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心理医生帮助下,让病人充分认识自己的思维及行为模式,逐渐改变;第二阶段是病人长期自觉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和行为,逐渐形成整合同一的自我。然而,人格的塑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人格分裂病人常合并其他精神问题,如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治疗中常需应用一些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度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