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铭”的来历 “座右铭”是放在座位右边吗?

座右铭”指为人处世所遵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它可以是一两句言简意赅的话,也可以是一句诗、格言或谚语。座右铭的作用是激励和约束自己。这个词语最早见于《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东汉的崔瑗喜欢意气用事。他的兄长崔璋被别人杀了,崔瑗替哥哥报仇后,四处逃命,等到朝廷特赦的时候才得以重回家乡。为此,他作了一篇铭文,告诫自己行事不可鲁莽。由于放在座位的右边,所以就叫“座右铭”。

关于铭有两种含义:一是在器物、碑碣上面记述事实、称颂功德的文字。如中国古代的“金铭”、“墓志铭”等。二是自警的文字,如“座右铭”。但最初的“铭”却是一种盛的器皿。相传春秋时期,齐人为纪念齐桓公修了一座庙宇。里面摆放着一种装酒的器皿,叫欹器。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前往拜庙,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着;把酒或倒进去一半,就直立起来;欹器装满,还是会倾斜。所以过去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右边,用来告诫自己不可骄傲自满。” 从孔子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座右铭”是一种“物铭”,与欹器有关。现在的“座右铭”通常指我们最信奉的格言或警句,很多是名人名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座右铭,以之鞭策自己不断去取得新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