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行走”的记录者

冰川看起来似乎很“高冷”(高海拔、高纬度和高寒),所以我们对冰川的误解是认为它永远都栖伏于原地,一动不动。事实上,冰川的名字中就隐含着冰雪川流不息、运动不止的意思,只不过其体积庞大,运动很缓慢。冰川地貌的变迁可以告诉我们这里的沧桑巨变。

根据气候、地貌、规模和形态特征不同,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家族。

冰川并非一动不动 而是在缓慢运动

大陆冰川(冰盖)的形态特征(层理,物质沿垂直方向变化所产生的层状构造)

在高纬度的分水岭和极地的高原地带,雪线位置低、积雪面积广,冰层常厚达数千米,宽度可达10千米,形似盾牌形的盖子,即大陆冰川,也称冰盖。冰盖在重力作用下以挤压流的方式,由冰层较厚处向四周呈舌状流动。冰川的底冰与基岩发生基层滑动,造成基岩被侵蚀破坏而下凹,因此冰盖形态呈凸透镜状,向两侧的拉伸运动使得蓝白层理上厚下薄。

冰川并非一动不动 而是在缓慢运动

山岳冰川地貌的形态特征

在中低纬高山地区,冰川的形态受山岳地形限制,雪线位置高、规模小、冰层薄,常呈线状分布,被称为山岳冰川。山岳冰川具有高瘦型的基因。中国的现代冰川均属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周边。

在冰川发育之前,地貌主要为圆弧形的山峰和山脊,孕育的高山河谷多呈“V”字形,谷底平缓(如上图A)。

到冰川发育期,冰川沿沟谷发生刨蚀作用,可使谷底加深、谷侧拓宽,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形成截切山嘴,冰蚀谷常较平直而宽阔,形成两壁陡立的“U”字形,称“U”形谷。

由刨蚀作用造成的三面壁陡的半圆形洼地被称为冰斗,呈围椅状。冰斗常发育于雪线附近,且往往沿山坡走向排列,因而可以作为识别古代雪线位置的标志。相邻冰斗的谷壁因刨蚀作用发生后退,形成两坡陡峻、脊部尖薄的山脊称为刃脊(或鳍脊),似刀刃或鱼鳍状。被三个以上冰斗包围的、岩壁陡立的山峰,被称为角峰,呈金字塔状,著名的珠穆朗玛峰就是一个角峰。在冰川最前端(或称末端),常因中间部分流速较快、两侧与基岩摩擦流速较慢而形成突出的舌状,称为冰舌(如上图B)。

到冰川消融期,洼地可以积聚冰融水而成冰蚀湖,多呈串珠状,有时冰斗还可聚积冰融水成为冰斗湖(如上图C)。在最前端的冰舌消失后,其裹挟的大量碎石会堆积成各类碛堤(冰川通道两侧的堆积物叫侧碛堤,冰川消失的位置是终碛堤)地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