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所谓「官话」,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其实是这样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在本地做官」的规则。
例如说,一个温州人,中了举人之后,朝廷是不可能让他当温州的县令的,为什么呢?因为怕他的家乡人情网络太丰富,容易滋生徇私、腐败、枉法的事情。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温州人中举,朝廷会安排他去做苏州的县令或者其他地方。
那么问题来了,一口的温州话,到了苏州去当县令,不会讲苏州话,语言不通,怎么做官呢?这时就得,讲官话。
什么叫「官话」?其实,就是皇帝讲的话,当朝的朝廷百官,所讲的话。就叫做官话。
所以,例如说在清朝,比如说一个福州人,被朝廷派到广州来当巡抚,那么这个福州人在广州的任上,就是讲的北京官话,也就是今天的普通话。
不但这个巡抚讲北京官话 (普通话),而且在广州巡抚衙门的所有的师爷、官吏、捕快等人,都是讲的官话。否则,他们根本无法沟通。
但是,广州巡抚衙门所有的师爷、官吏、捕快等人,除了会讲官话之外,同时还会讲广东话。否则,师爷、官吏、捕快就无法扮演巡抚大人和广东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
师爷、官吏、捕快等人和广东百姓讲广东话、可以做到「直白」地沟通,所以,当时广东百姓所讲的广东话,也叫做「白话」,因为它没有当官文绉绉的辞藻,不够文雅,很朴实,很直白,所以叫做「白话」。广东话也叫做「白话」,这就是它的来由,它是相对于官话的一个概念,「白话」的「白」,并不是「白色」的意思,而是「通俗」、「直白」的意思。
当年康有为拜见光绪皇帝,康有为满口的白话 (广东话) 口音,令光绪皇帝感到很不适。其实,明清两朝一直有广东人在北京做官,一般在京城官场混久了,都能说一口很溜的京片子,康有为刚到北京不久,广东白话口音还很重。后来年老的康有为,其实也是一口的北方口音,近朱者赤,这是必然的。后来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普通话,是有北京为核心以及河北为参考的方言慢慢修订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异地做官」的原则,被很好地保留到今天,在今天的现代中国,官场仍然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历史上坚持了很久的「异地做官」原则。
例如说小明是江西赣州人,那么小明将来升官,国家不会让他去当赣州的市委书记,小明要当一把手的话,必须要去外地,「异地做官」。
为什么?基于同样的原理,因为你是本地人,在本地关系错综复杂,如果让你当本地的一把手,那么各种人情、各种请托、各种关系网,会逼着你走向腐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